【题目】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闻气体气味 B. 锌粒放入试管 C. 加热液体 D. 点燃酒精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20℃时,甲和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均为30 g
B. 4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比乙物质的溶解度大10 g
C. 将20℃时乙的饱和溶液升温至40℃,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D. 将40℃时甲的不饱和溶液降温至20℃,溶液会变为饱和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根据下图所示仪器(装置)回答问题(省略夹持仪器)。
(1)仪器e的名称是__________。
(2)写出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制备并收集用于做铁丝燃烧实验的氧气,组装装置除需仪器a、c、i.j外,还需选用_______ (填标号),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_________。
(3)写出锌粒和稀硫酸制氢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欲使反应随时发生或终止,应选取仪器___ (填标号)组装发生装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在一密闭容器中,物质X不完全燃烧时可以产生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水。依据下表数据分析得出的结论中,正确的是
物质 | X | 氧气 | 二氧化碳 | 水 | 一氧化碳 |
反应前质量/g | 6.6 | 8.8 | 0 | 0 | 0 |
反应后质量/g | 2 | 0 | 6.6 | 5.4 | a |
A. X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52.2% B. X中只含有C、H两种元素
C. 表中a的值为3.4 D. 无法确定X中是否含有氧元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完成下列变化的化学方程式。
(1)水通电分解:_____________。
(2)碳酸氢铵在烈日下暴晒:_____________。
(3)常温下,铝的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_____________。
(4)湿法炼铜:_____________。
(5)氨气(NH3)与氧化铜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氮气、一种红色固态物质和一种无色液态物质: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两个烧杯中装有等质量的金属锌和镁,然后分别逐渐加入同浓度的稀硫酸,产生氢气的质量与加入硫酸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点时,两个烧杯中的酸都恰好完全反应
B. b点时,两个烧杯中产生氢气的质量不相同
C. c点时,两个烧杯中都有金属剩余
D. 该图反映出镁比锌的金属活动性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某化学兴趣小组在探究物质燃烧条件时,做了如下实验:
同学们发现两支蜡烛都熄灭了。
(提出问题)实验A中蜡烛熄灭的原因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
猜想1:烧杯内的氧气被耗尽,所以蜡烛熄灭。
猜想2:烧杯内的二氧化碳含量升高,所以蜡烛熄灭。
(进行实验)
实验I:点燃蜡烛,塞紧胶塞。待蜡烛熄灭后,用放大镜照射白磷。观察到白磷燃烧。
实验II:经检测,实验A中,蜡烛熄灭时,烧杯内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约为3%。在集气瓶中按照一定的体积比收集气体,分别放入燃烧的蜡烛和燃烧的红磷,实验记录如下:
V(O2):V(CO2) | 蜡烛 | 红磷 |
1:4 | 燃烧 | 燃烧 |
1:5 | 燃烧 | 燃烧 |
1:6 | 熄灭 | 燃烧 |
1:9 | 熄灭 | 燃烧 |
(解释与结论)
(1)实验B中蜡烛熄灭,体现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是_______。
(2)实验I的目的是_______。
(3)写出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4)实验II证明猜想2错误,依据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
(5)结合实验I与实验II,得出的实验结论是_______。
(实验反思)
(6)通过此实验,同学们对物质燃烧的条件有了新的认识,如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在点燃条件下,M和N反应生成X和Y。反应前后分子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下所示(其中“”代表氢原子,“”代表碳原子,“”代表氧原子)。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物质 | M | N | X | Y |
微观示意图 |
A.生成物均为氧化物
B.在该反应中,生成X和Y的质量比为9:22
C.M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3:8
D.在该反应中,M和N两种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1:3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