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闭容器内有A、B、C、D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
质的质量如下: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X的值为165.6 B.该反应可能为复分解反应
C.反应过程中,B与D的质量比为36∶142
D.若A与C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98∶40,则A与C的化学计量数比为2∶1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4月23日同学们进行了物理化学实验考查。化学实验有“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收集和验满”和“配制50g6%的NaCl溶液”两实验供抽选。
【检查药品与仪器】小文同学抽到了“二氧化碳的制取、收集和验满”实验。下图是实验桌上摆放好的该实验所需的用品。实验前小文发现其中缺少了一种实验仪器和一种药品,请你写出所缺仪器的名称__________;所缺药品是__________;写出该实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操作】下图是小文实验时的主要步骤,这些步骤的正确顺序是__________ (填字母标号),其中操作有误的是__________ (填字母标号)。
【反思】氨气极易溶于水,常温常压下1体积水可溶解700体积的氨气,溶解时氨气与水反应生成一水合氨,溶液显碱性。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实验室制氨气的反应如下:2NH4Cl(固体)+Ca(OH)2(固体)2NH3↑+CaCl2+2H2O。能否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制氨气?______(填“能”或者“否”),实验室氨气的收集方法是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
A.加入盐酸,有无色气体产生的物质中一定含有碳酸盐
B.有机物中一定含碳元素,因此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有机物
C.向某无色溶液中滴加酚酞,酚酞变红,该溶液一定是碱溶液
D.某物质在氧气中燃烧能生成水,该物质中一定含有氢元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除去下列物质中含有的杂质(括号内为杂质),所选试剂或方法不正确的是
A.CO2(CO)——O2/△ B.N2(O2)——Cu/△
C.CO2(H2O)——浓H2SO4 D.NaCl(Na2CO3)——稀盐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常用方法。下列分类中正确的是
A.有机物:甲烷、乙醇、乙酸 B.复合肥料:尿素、硝酸钾、磷酸氢二铵
C.混合物:煤、石油、冰水共存物 D.合成材料:合金、合成橡胶、合成纤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现有一种固体粉末状样品,已知该样品由氧化铜和铁组成。取样品少许,加入一定量的稀硫酸,待反应停止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向滤液中加入一根洁净的铁丝,铁丝表面无明显变化。关于该实验有如下说法,其中错误的有几个
① 该样品的颜色为黑色;
② 向样品中加入稀硫酸后,一定有气体生成,且液体颜色不变;
③ 滤渣中一定有铜,不一定有铁;
④ 滤液中含有硫酸铜和硫酸亚铁;
⑤ 滤液中溶质只有硫酸铁。
A. 2个 B. 3个 C. 4个 D. 5个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同学们在学习了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后,联想到单质碳的一些化学性质,对反应后的气体成分产生了疑问,某学习小组对该反应产物中的气体成分进行了探究。
〔猜 想〕
①气体产物全部是CO2 ②气体产物全部是CO ③气体产物 ;
〔查阅资料〕 CO气体能使湿润的黄色氯化钯试纸变蓝色。
〔设计实验〕根据各自的猜想,他们共同设计了如下图的实验装置进行探究。
〔现象与分析〕
现象 | 结论 |
如果装置B , 装置C无现象 | 则猜想①成立 |
如果装置B无现象,装置C | 则猜想②成立 |
如果装置B ,装置C____________ | 则猜想③成立 |
〔结论〕实验现象证明猜想③成立,同学们的疑问是合理的。
〔反思〕
(1)同学们对CO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①原因一:木炭和氧化铜在高温条件下直接发生反出产生CO;
②原因二:反应C+2CuO2Cu+CO2↑中的一种产物和反应物木炭又发生了化学反应,产生了CO;请你从原因一、原因二中选择其一,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存在此原因的化学反应原理___________。
(2)根据上述实验,请你归纳出单质碳在工业上的重要用途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取一定量的氧化铁和氧化铜的混合物,加入100克19.6%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生成盐和水。原固体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是
A.6.4g B.1.6g C. 3.2g D.12.8g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