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4-2015学年福建省龙岩市九年级学业(升学)质量检查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填空题
(6分)下图甲、乙、丙、丁四只手分别代表H2SO4、CuSO4、Fe、Ca(OH)2四种物质中的一种,紧握的两只手表示对应的物质在常温下能发生反应。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_________与其他三种物质不属于同一类物质。
(2)用CuSO4与Ca(OH) 2配制农药波尔多液时,不能用铁桶盛装,其原因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__。
(3)若图中甲为H2SO4,则丙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5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西川宜宾卷)化学(解析版) 题型:探究题
(8分)Mg与NH4Cl溶液反应,除生成一种盐外,还有气泡产生。为确定气体的成分,进行下列实验探究:
【假设与猜想】气体可能是HCl,NH3,H2中的一种或几种。
【查阅资料】
①NH3+HCl=NH4Cl ②NH3+H2SO4= (NH4)2SO4
【实验探究】
(1)为确定是否含有HCl,将气体通入酸化的 溶液中,无沉淀产生,则该气体中无HCl。
(2)为了探究其他气体是否存在,又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
①A中观察到 ,证明有NH3;
②B中玻璃管内观察到____________证明有H2;
③浓硫酸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论】Mg与NH4Cl溶液反应生成盐,NH3和H2 。写出化学方程式 。
【实验反思】综合以上信息和实验结论,有同学认为不需要单独检验HCl,就能证明HCl不存在。请评价这种说法是否合理 (填“是”或“否”),理由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5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西川雅安卷)化学(解析版) 题型:填空题
(10分)绿矾又名七水硫酸亚铁(FeSO4·7H2O),其用途广泛,可用于制铁盐、氧化铁颜料、净水剂、防腐剂、消毒剂等。绿矾(FeSO4·7H2O)的一种综合利用工艺如下:
(1)细铁丝在氧气中可以燃烧,请写出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2)绿矾与NH4HCO3在溶液中反应,有CO2生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隔绝空气进行“焙烧”,铁元素的转化途径是,实际作还原剂的是CO。写出“焙烧”过程中各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A.;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母液“除杂”后,欲得到(NH4)2SO4粗产品,操作步骤依次为蒸发浓缩、______、过滤、洗涤、干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5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西川雅安卷)化学(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图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图中“●”表示硫原子,“○”表示氧原子。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甲是SO2
B.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C.反应前后,分子、原子种类均不变
D.反应中,甲、乙、丙三种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2:1: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5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上海卷)化学(解析版) 题型:填空题
甲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验证一氧化碳的部分性质并验证产物。实验时,在点燃B处酒精 灯之前先通入一氧化碳排出装置中的空气,然后继续实验。
①B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该反应的还原剂是 。
②实验过程中,C中的现象是 ,D处点燃的目的是 。
③对该实验的分析正确的是 (选填编号)
a、实验结束时应先熄灭B处酒精灯
b、C中增加的质量与B中固体减少的质量相等
c、反应开始后通入0.1mol一氧化碳可生成0.1mol铜
d、反应结束后继续通入一氧化碳的目的是防止铜被氧化
④甲同学认为A装置用于证明一氧化碳不能和石灰水反应,乙同学认为省略A可达到同样的目的,理由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5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上海卷)化学(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在硝酸银、硝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锌粉,反应停止后过滤,滤液仍为蓝色。有关判断正确的是
A.滤渣中一定有银,没有铜和锌
B.滤渣中一定有银和锌,可能有铜
C.滤液中一定有硝酸锌、硝酸铜、硝酸银
D.滤液中一定有硝酸锌、硝酸铜,可能有硝酸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5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广东广州卷)化学(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图表示广州市家用燃料使用的发展历程(括号内表示主要成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煤中主要含有碳元素,还含有氢、硫等元素,煤是清洁燃料
B.液化石油气是石油化工的一种产品
C.家用燃料燃烧时均放出热量
D.煤、石油、天然气都是化石燃料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