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20.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欲利用下列装置进行相关气体制取的探究,请你分析并填空:

(1)写出图中仪器a名称试管.
(2)实验室中既可以用来制取氧气,又可以用来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是B(填字母).
(3)用装置A与C连接制取并收集氧气,则装置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ClO3$\frac{\underline{MnO_2}}{△}$2KCl+3O2↑.若用盛满水的F装置收集氧气,应从导管②(填①或②)通入.
(4)甲烷是一种无色、无味、难溶于水、密度小于空气密度的气体,实验室用加热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的固体混合物的方法制取甲烷,则实验室制取并收集甲烷应选择的装置组合是AC或AE.

分析 试管是常用的反应容器,制取装置包括加热和不需加热两种,如果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就不需要加热,如果用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制氧气就需要加热.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不易溶于水,因此能用向上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若用盛满水的F装置收集氧气,应从导管短管进入,因为氧气的密度比水小.实验室用加热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的固体混合物的方法制取甲烷,因此需要加热;甲烷是一种无色、无味、难溶于水、密度小于空气密度的气体,因此可以用排水法和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解答 解:(1)试管是常用的反应容器,故答案为:试管;
(2)如果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就不需要加热,实验室制取CO2,是在常温下,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的,碳酸钙和盐酸互相交换成分生成氯化钙和水和二氧化碳,因此不需要加热;故答案为:B;
(3)如果用氯酸钾制氧气就需要加热,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和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配平即可;若用盛满水的F装置收集氧气,应从导管短管进入,因为氧气的密度比水小;故答案为:2KClO3$\frac{\underline{MnO_2}}{△}$2KCl+3O2↑;②;
(4)实验室用加热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的固体混合物的方法制取甲烷,因此需要加热;甲烷是一种无色、无味、难溶于水、密度小于空气密度的气体,因此可以用排水法和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故答案为:AC或AE;

点评 本考点主要考查了仪器的名称、气体的制取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同时也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综合性比较强.气体的制取装置的选择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有关;气体的收集装置的选择与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有关.本考点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主要出现在实验题中.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0.根据下列装置图,回答有关问题.
(1)仪器①的名称集气瓶.
(2)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较干燥的氧气,应选用的装置组合是AC(填字母),该反应的文字或符号表达式为氯酸钾$→_{加热}^{二氧化锰}$氯化钾+氧气,或2KClO3$\frac{\underline{MnO_2}}{△}$2KCl+3O2↑,收集完气体后,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发现木条没有燃烧更旺,可能的原因是装置漏气,导致没有收集到氧气或收集的氧气不纯.
(3)实验室常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B,反应的文字或符号表达式为过氧化氢$\stackrel{二氧化锰}{→}$水+氧气,或2H2O2$\frac{\underline{\;MnO_2\;}}{\;}$2H2O+O2↑.
加药品时有两种方法:
I.把少量二氧化锰加入盛有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中;
II.把过氧化氢溶液缓缓加入盛有少量二氧化锰的试管中.
为了得到平稳的氧气流,应选择方法II(填编号).反应结束后,要回收二氧化锰,需进行的操作是过滤、洗涤、烘干等操作,该操作是属于物理变化(填“物理”或“化学”).
(4)通过查阅资料得知:氨气极易溶于水,且密度比空气小,实验室可用加热硫酸铵和熟石灰的固体混合物来制取氨气,制取氨气的发生装置应选用A装置,若使用装置F收集氨气,则气体应从b管(填“a”或“b”)通入.
(5)制取气体前,应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若按G图所示操作,结果在导管口未看到气泡,可能的原因是装置漏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1.下列关于水的天然循环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水在天然循环过程中实现了水的自身净化
②水的天然循环是通过水的三态变化实现的
③水的天然循环过程中,水分子的能量没有变化
④土壤中的一些溶于水的可溶性的物质(例如:氯化钠等)随着水的天然循环也会进入到海洋中.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8.食盐的主要成分NaCl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84”消毒液的有效成分NaClO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5.某同学在实验室验证盐酸化学性质时,将碳酸钠溶液倒入装有稀盐酸的烧杯中看到有气泡产生.为了解两种物质间的反应情况,他决定从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组成入手进行探究.
(1)小明对反应后溶液溶质组成了两种猜想,请你再补充一种猜想
猜想1:溶质为NaCl和Na2CO3
猜想2:溶质为NaCl和HCl
猜想3:溶质为NaCl
(2)比较三种猜想,说明你提出猜想3的理由:碳酸钠和盐酸恰好完全反应生成氯化钠.  
(3)小明设计两个不同的实验方案,用来验证猜想2成立.按要求填写如表.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方法一取少量反应后溶液,加入锌粒有气泡产生猜想2成立
方法二取少量反应后溶液,加入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猜想2成立
(4)反思与评价:请你判断方法二是否正确并说出理由:不正确;氯化钠也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白色氯化银沉淀,所以不能证明是否含有盐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5.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请根据下表(元素周期表的部分内容)回答有关问题:

(1)请从上表中查出关于硼元素的一条信息硼的元素符号为B.
(2)第3周期(横行)中属于金属元素的是钠(填一种),其离子符号是Na+
(3)在元素周期表中,同一族(纵行)的元素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则下列各组元素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是abd(填标号).
a.He和Ne      b.B和Mg      c.Al和Si       d.F和Cl
(4)研究表明:第二周期从3~9号元素的原子电子层数相同,核电荷数逐渐增大,核对核外电子的引力逐渐增大,故原子半径逐渐减小.我分析第三周期从11~17号元素原子半径变化规律是原子电子层数相同,核电荷数逐渐增大,所以其原子半径也是逐渐减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多选题

12.向AgNO3和Cu( NO32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再加入稀盐酸无明显现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一定有银生成B.所得溶液中一定有Fe2+
C.一定有铜生成D.所得溶液中可能有Cu2+、A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9.要使质量分数为20%的NaOH溶液变为30%的NaOH溶液,下列方法种错误的是(  )
A.蒸发掉适量的溶剂
B.加适量的固体NaOH
C.加入一定量质量分数高于30%的NaOH
D.降低溶液的温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6.养成“规范操作、周密观察”的良好习惯,是完成化学实验的关键.
小华在化学实验技能测试中抽到的题目是: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3.5%的碳酸钠溶液并测定其酸碱度.考试时,小华进行了如图所示的操作:

(1)以上实验的正确操作顺序为ECADB(用序号字母表示)
(2)如图所示的操作中,若C中砝码的质量为10g,游码的读数为3.5g,则碳酸钠的实际质量为6.5g,配得溶液的质量分数为7%(保留到1%)该实验中导致配得溶液的质量分数小于13.5%的原因还可能有烧杯内有水(写出一个即可)如果要将100g13.5%的碳酸钠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缩小一倍,可加水100g.
(3)小华在测定所配制溶液的酸碱度时,先将pH试纸用蒸馏水湿润,再进行测定,则测的溶液的pH值偏小(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受影响”).
(4)为证明酸与碱能发生反应,后来小华还进行了以下实验,请看图回答:

①甲:滴入酚酞试液后,观察到的现象为酚酞变红;
②图乙:用滴管慢慢滴入稀硫酸,并不断搅拌至溶液颜色恰好变成红为止,发生反应的方程式可表示为2NaOH+H2SO4=Na2SO4+2H2O该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复分解反应,该反应的微观过程的实质是H++OH-=H2O
③图丙:丙中操作存在的问题是不能将pH试纸直接伸入待测液体中;
若用正确操作测得丙中溶液的pH=5,溶液含有的粒子是H+、SO42-、Na+(用符号表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