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7.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因创制新型搞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的贡献,与另外两位科学家获2015年度诺贝尔医学奖,青蒿素的化学式为C15H22O5,有关青蒿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属于氧化物
B.每个青蒿素分子由l5个碳原子、11个氢原子和5个氧原子构成
C.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
D.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5:22:5

分析 A、氧化物是只含有两种元素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B、根据每个青蒿素分子的构成,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A、青蒿素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属于氧化物,故选项说法错误.
B、每个青蒿素分子是由l5个碳原子、22个氢原子和5个氧原子构成的,故选项说法错误.
C、青蒿素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15):(1×22):(16×5)=90:11:40,则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故选项说法正确.
D、青蒿素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15):(1×22):(16×5)=90:11:40,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等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9.同学们在做实验时发现,将镁条放入某CuCl2溶液中,镁条表面有气泡产生.对于这一“异常现象”产生原因,同学们设计了以下探究方案进行讨论.其中没有意义的是(  )
A.甲同学推测该气体可能是H2,于是收集气体并检测该气体
B.乙同学猜想该CuCl2溶液呈酸性,并用pH试纸检测
C.丙同学用锌粒与该CuCl2溶液反应,观察是否有气泡产生
D.丁同学用镁粉与该CuCl2溶液反应,观察产生气泡的快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8.下列实验不能成功的是(  )
A.用肥皂水检验软水和硬水
B.将冷碟子放在蜡烛火焰的上方,得到炭黑
C.用相互刻画区分纯铜与黄铜
D.除去CO2中少量CO通过灼热的铜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5.课外小组同学用实验证明“二氧化碳与水接触时才能和过氧化钠反应”.
(1)实验准备
查阅资料
①过氧化钠能与水、二氧化碳,盐酸反应,反应过程中均有氧气放出.
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时,除生成氧气外,还生成碳酸钠,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Na2O2+2CO2═2Na2CO3+O2
②CO2能与碳酸钠水溶液反应生成碳酸氢钠,CO2在饱和的碳酸氢钠溶液中几乎不溶解.
设计方案1小组同学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

②老师指出,应在M点前增加下列C装置(如图2),才能得到更准确的实验结论.
(2)实验过程
①连接仪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将K1、K2关闭;
②向装置中分别加入所需药品,写出装置Ⅰ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aCO3+2HCl═CaCl2+H2O+CO2
③实验时,先打开K2(填K1或K2 ),将带火星的木条置于a口处,一段时间后,关闭它,再打开另一个弹簧夹,再将带火星的木条置于a口处.
④实验过程中观察到带火星的木条始终不复燃.
(3)实验分析
①为观察到最终木条复燃,甲建议在Ⅲ后安装一个盛有碱石灰的干燥管,目的是除去未充分反应的CO2
②乙认为即使采纳甲的建议且最终观察到木条复燃,也不能证明CO2与Na2O2发生反应,原因是水与Na2O2反应生成氧气.
(4)实验反思
丙同学认为:应进一步证明CO2与Na2O2反应生成新物质.他补充的实验是:取Ⅲ中反应后所得固体滴加稀盐酸,产生大量气泡,则证明有新物质生成.
丁同学认为:丙同学实验时应将产生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否则不能证明CO2与Na2O2反应,其理由是Ⅲ中固体含有未反应完全的Na2O2,与稀盐酸反应会产生O2,不能确认Na2CO3的存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2.磁性油墨选用可磁化的颜料,如氧化铁棕(Fe2O3)加入油墨中后制成的油墨显现磁性,在银行票证等方面应用颇广,Fe2O3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  )
A.+1B.+2C.+3D.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铁是应用最广泛的金属.
(1)如图所示铁制品的用途中,利用其导热性的是B(填字母).
(2)工业常用赤铁矿和一氧化碳在高温条件下炼铁,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CO+Fe2O3$\frac{\underline{\;高温\;}}{\;}$2Fe+3CO2
(3)铁制品容易生锈,铁生锈的条件是铁和氧气、水分接触.
(4)铁制容器不能用来盛放硫酸铜溶液,请用化学方程式解释原因Fe+CuSO4═FeSO4+Cu.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9.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
(1)实验室在制取气体时必不可少的步骤是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2)氨(NH3)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氨水显碱性.实验室里加热氯化铵(NH4Cl)和熟石灰两种固体的混合物可制取氨气,同时生成氯化钙和水.

①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实验室制取氨气的化学反应原理.
②若要制取干燥的NH3,所选用仪器的导管接口从左到右的连接顺序应为:
a接c、d接h.
③如何检验NH3已收集满?
(3)某化工厂排出的废液中含有AgNO3、Zn(NO32和Cu(NO32三种物质,某化学课外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①写出操作一的化学方程式Cu+2AgNO3=Cu(NO32+2Ag;
②若固体Y加稀硫酸无气泡产生,滤液B中的溶质最多有4种.
③废液的质量>(填“>”、“<”或“=”)滤液A的质量.
(4)某同学想测定得到的硝酸银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取100g硝酸银溶液,加入足量的氯化钠溶液,生成1.435g的沉淀.试计算硝酸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6.(1)镁将成为2 1世纪重要的轻型环保材料,我国含有非常丰富的镁资源.老师每次做有关镁的实验时都会强调:镁是一种银白色有金属光泽的金属.但拿出的镁条总是有一层灰黑色的“外衣“,这层灰黑色的外衣是什么物质呢?
猜想:小明认为可能是MgO;
小赵认为可能是Mg2(OH)2C03
小花认为可能是Mg(OH)2
小赵认为小明的猜想是错误的,其理由是是氧化镁为白色固体与水缓慢反应生成氢氧化镁,而信息中为灰黑色物质.
实验探究:小赵按图3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发现试管口有液滴出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同时试管内生成白色固体.
实验分析:实验后,小赵认为小花的猜测也是错误的,其理由是样品分解生成的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而氢氧化镁不会生成二氧化碳.
查阅资料得出结论:Mg(OH)2和Mg2(OH)2CO3都可以加热分解,产物均为氧化物,据此请你写出Mg2(OH)2C03加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Mg2(OH)2CO3$\frac{\underline{\;\;△\;\;}}{\;}$2MgO+CO2↑+H2O
(2)已知某金属粉末中除含有Al外还含有一定量的Fe和Cu,为证明Al、Fe和Cu的存在并测定其中Al的质量分数,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展开了如下的实验探究.
资料在线:Al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溶于水的偏铝酸钠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Al+2H2O+2NaOH=2NaAlO2+3H2↑),Fe和Cu不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①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讨论了证明金属粉末中存在Al、Fe和Cu的实验设计,下列他们的说法正确的是AB.
A.先加氢氧化钠溶液后加稀盐酸      B.加入的溶液都要过量
C.反应过程中溶液始终是无色        D.充分反应到最后,无固体残留
  加NaOH溶液的次数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
    剩余固体的质量/g17.3n11.9
②为探究该金属粉末中Al的质量分数,取20g该金属粉末,把100g氢氧化钠溶液平均分成5份依次加入,充分反应后,过滤出固体,将其洗涤、干燥、称量.实验过程中得到的部分数据与图象如图4:
Ⅰ.分析以上数据可知,上表中n的值为14.6g;
Ⅱ.该金属粉末中Al的质量分数为70%
Ⅲ.列式计算:第一次参加反应氢氧化钠的质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7.小科同学往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研究中和反应时,忘了滴加酸碱指示剂.为了确认滴加的盐酸是否已经过量,小科设计了下表几种实验方案,其中可行的是(  )
实验方案使用的试剂判断的方法
A铜粉如果有气泡产生,表明盐酸已经过量
B碳酸钠溶液如果出现气泡,表明盐酸已经过量
C硝酸银溶液如果有白色沉淀产生,表明盐酸已经过量
D紫色石蕊试剂如果溶液变成蓝色,表明盐酸已经过量
A.AB.BC.CD.D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