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1.与原子论和分子学说创立有关的科学家是(  )
A.道尔顿和阿伏加德罗B.门捷列夫
C.居里夫人D.拉瓦锡

分析 根据科学家们各自在科学上做出的贡献,进行分析解答本题.

解答 解:A、道尔顿在化学上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原子学说,阿伏加德罗在化学上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分子的概念,并创立了分子学说,故选项正确.
B、门捷列夫在化学上的主要贡献是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故选项错误.
C、居里夫人开创了放射性理论、发明分离放射性同位素技术、发现两种新元素钋和镭,故选项错误.
D、拉瓦锡首先通过实验得出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结论,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化学的发展历史,关注化学学科成就,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如图A、B、C、D、E、F都是我们已学过的含氧元素的物质.(图中“→”表示物质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E是单质,其它均是化合物.化合物B和D的组成元素相同. 化合物C和F的组成元素也相同.A是实验室常用的燃料,常温下为无色有气味的液体,属于可再生能源,其相对分子质量为46.
(2)写出F的化学式:C2H5OH.
(2)写出A燃烧的化学方程式:C2H5OH+3O2$\frac{\underline{\;点燃\;}}{\;}$2CO2+3H2O.
(3)B与D组成元素相同,但化学性质不同,其原因是分子构成不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在化学学习和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我们在进行化学实验时,若遇到下列情况,应如何操作?
(1)连接玻璃管和胶皮管,玻璃管不容易插入胶皮管内,先把玻璃管口用水润湿,再旋转插入;
(2)过滤操作后得到的滤液仍然浑浊,换一张滤纸,再过滤一次;
(3)洗涤试剂瓶内壁附有的碳酸钙固体,先用稀盐酸溶解,再用水冲洗干净;
(4)给试管里的物质加热时,试管外壁有水,用干抹布擦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9.下列操作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对应不正确的是(  )
A.倾倒细口瓶的药液时,标签没向着手心-污染细口瓶中的试剂
B.向燃着的酒精灯添加酒精-引燃灯内酒精引起火灾
C.滴管取用试剂后平放或倒置-液体倒流,沾污试剂或腐蚀橡胶胶帽
D.加热时使试管口对着有人的方向-液体喷出烫伤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6.(1)如图1所示,将酚酞溶液滴入氨水中,该操作中的错误是胶头滴管应竖直在试管口上方.然后振荡,现象是滴加氨水变红.
(2)图2中,小烧杯A中加入一定量的浓氨水,B小烧杯中为酚酞溶液.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B两个小烧杯一段时间.现象是酚酞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产生该现象的原因为烧杯A中的氨分子运动到烧杯B中的酚酞溶液中,所以烧杯B中酚酞溶液变为红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6.向试管中倾倒液体时,为什么标签要向手心?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3.(1)我们知道有多种途径可以获得氧气.如:
A.电解水      B.分离液态空气
C.加热高锰酸钾       D.分解过氧化氢
E.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
相信你在E处还可以写出另一种制取氧气的方法;
(2)若用图1装置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写出标号仪器的名称  ①试管  ②集气瓶;
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是2KMnO4$\frac{\underline{\;\;△\;\;}}{\;}$K2MnO4+MnO2+O2↑.实验结束,停止加热时要先把导管移出水面,其理由是防止水倒流入试管将试管炸裂,此时发现水槽中的水变成了浅紫红色,你认为产生该现象最可能的原因是试管口没有放一团棉花;
(3)若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供选用的装置如图2:要得到平稳的氧气流,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甲(选填“甲”或“乙”);若用丙装置干燥生成的氧气,丙中盛放能吸水的浓硫酸,气体应从a (选填“a”或“b”)端导入.
(4)氨气(NH3)是一种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实验室可用加热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固体混合物制得氨气.能否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制备氨气,理由是能用,反应物是固体,条件是加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0.区别硬水和软水可选用的试剂或方法是(  )
A.肥皂水B.明矾C.蒸馏D.过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如图所示的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干冰升华
B.
水的蒸发
C.
二氧化碳使石蕊试液变色
D.
氢气肥皂泡上升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