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7.如图是某小组为探究“燃烧的条件”设计的两套实验方案.

【方案一】如图1,根据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的现象,可以得出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的结论;要使水中的白鳞燃烧,应用导管对着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或空气.
【方案二】如图2,将红磷与白鳞分别放入Y型试管中,并放入80℃的热水中的实验目的是探究可燃物燃烧温度需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反思与评价】图2比图1设计得更合理,理由是环保;
【拓展与应用】(1)水可灭火,但有时也能“生火”.8•12天津港火灾爆炸事故中,因现场存放的危化品中有一些能与水反应产生可燃性气体,如电石(固体)与水反应,其化学方程式为CaC2+2H2O=R+C2H2↑,R的化学式为Ca(OH)2;C2H2属于有机物(填物质类别).
(2)实验室用电石与水反应可制取C2H2,从图3中选出其发生装置是B.因电石与水反应很剧烈,为控制好其反应速率,常用饱和食盐水代替水,原因是饱和食盐水中的氯化钠降低了水的浓度或有部分氯化钠会析出,覆盖在电石表面,使电石与水的接触面积减小,从而降低反应速率;也可用分液漏斗或注射器代替长颈漏斗控制加水的速率方法控制其反应速率.

分析 【方案一】根据可燃物燃烧的条件进行分析解答;
【方案二】根据可燃物燃烧的条件进行分析解答;
【反思与评价】根据方案一和方案二的装置不同进行分析解答;
【拓展与应用】(1)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进行分析解答;根据有机物的概念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进行分析判断;根据影响化学反应速度的因素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 解:【方案一】由图1比较铜片上的白磷和红磷,白磷能燃烧而红磷不能燃烧,说明燃烧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比较铜片上的白磷和水中的白磷,铜片上的白磷能燃烧而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有氧气参加;要使水中的白磷发生燃烧,可以向水中白磷处通入氧气可空气;故填: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用导管对着水中白磷通氧气或空气;
【方案二】由图2将装有白磷和红磷的Y型管放入热水中的目的是探究可燃物燃烧温度需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故填:探究可燃物燃烧温度需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反思与评价】比较图1和图2可知二者的最大区别是,图2装置是密闭的产生的五氧化二磷不能排放到空气中,五氧化二磷是有害物质,故图2装置比图1装置更环保,故填:环保;
【拓展与应用】(1)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反应物中原子个数如下:Ca原子1个;C原子2个;H原子4个;O原子2个,生成物中已知物质中含有的原子个数如下:C原子2个;H原子2个;由此可知R中含有1个Ca原子;2个H原子;2个O原子,故R的化学式为:Ca(OH)2,有机物是指含碳的化合物,但不包括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钙等物质,根据题中化合物C2H2的化学式可知该物质属于有机物;故填:Ca(OH)2;有机物;
(2)由制取C2H2用的是固态的电石和液态的水反应不需要加热,故需要选用B装置作为发生装置;电石与水反应剧烈,为控制好其反应速率,常用饱和食盐水代替水,饱和食盐水中的氯化钠降低了溶液中水的浓度从而降低了反应速率而且反应过程中会有部分氯化钠结晶析出,覆盖在电石表面阻碍水与电石的接触,从而也降低了反应速率;从反应装置上来讲也可以通过控制加入水的速率来达到控制反应速率的方法,通常情况下是将长颈漏斗换成分液漏斗或注射器来控制水的加入速率;故填:饱和食盐水中的氯化钠降低了水的浓度或有部分氯化钠会析出,覆盖在电石表面,使电石与水的接触面积减小,从而降低反应速率;分液漏斗或注射器代替长颈漏斗控制加水的速率.

点评 此题考查可燃物燃烧条件的探究和气体制备的知识,其中对控制反应速率的探究是本题的难点,掌握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知识是突破难点的关键.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7.钢铁是生产、生活中的常用材料.
(1)铁制品易生锈,常用稀盐酸除锈,其原理是6HCl+Fe2O3═2FeCl3+3H2O(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常在铁制品表面刷漆以防止其生锈,其原理是防止铁与空气中的氧气、水蒸气等发生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8.饺子是我国的传统食品.
(1)包饺子需用面粉,其主要成分为淀粉[(C6H10O5n],淀粉可提供的营养素为糖类.
(2)调馅时使用铁强化酱油,人体“补铁”可以预防缺铁性贫血.
(3)点燃天然气煮饺子时,天然气燃烧发生的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4+2O2$\frac{\underline{\;点燃\;}}{\;}$CO2+2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5.分析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善于运用分析推理可以使我们更快的理解所学的知识,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下列关于一些知识的分析推理中,正确的是(  )
A.组成石墨和金刚石的原子相同,而金刚石硬度很大,所以石墨的硬度也很大
B.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所以晓铭推墙的力的大小一定等于他所受的重力
C.碱溶液中含有氢元素,所以含有氢元素的就是碱
D.水和冰的化学式相同,所以组成水和冰的分子是同一种分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2.“轻钙”是一种颗粒极细、纯度很高的碳酸钙粉末,有广泛的用途,如用来制作钙片、钙盐等.某轻钙厂用当地丰富的石灰石,通过如图流程制“轻钙”:

(1)碳酸钙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是40%.钙是构成人体的重要组成,青少年缺钙会患佝偻病和发育不良,缺铁会引起贫血.
(2)石灰石经高温转化为A和B,该反应方程式为CaCO3$\frac{\underline{\;高温\;}}{\;}$CaO+CO2↑,它属于分解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
(3)沉淀池中得到的块状残渣可能含有未烧透的石灰石.技术人员用盐酸进行检验,观察到有气泡冒出,证明残渣中含有石灰石.
(4)工厂技术人员提出,利用碳酸钠代替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在生成碳酸钙的同时还可得到氢氧化钠(一种重要的碱).这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Na2CO3+Ca(OH)2=CaCO3↓+2NaOH.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推断题

12.已知A-D是初中化学的常见物质.A和D是两种常见的碱;B是一种常见的酸,且只含有两种元素;C是一种钠盐.它们相互间转化或发生反应的关系如图所示.(“-”表示两种物质间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两种物质间的转化关系.)
(1)A的化学式是NaOH,请写出D的一种用途改良酸性土壤.
(2)C与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Na2CO3+Ca(OH)2=CaCO3↓+2NaOH;D与BC反应的生成物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a(OH)2+CO2=CaCO3↓+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9.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再认识.

【实验回顾】如图1是实验室用红磷燃烧来粗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装置.
(1)写出红磷燃烧的文字表达式磷+氧气$\stackrel{点燃}{→}$五氧化二磷.
(2)实验原理:由于红磷燃烧消耗空气中的氧气,使瓶内压强减小,烧杯中水倒吸到集气瓶.若装置的气密性良好,操作规范,用量筒测量进入瓶中水的体积,能粗略测得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问题提出】有实验资料表明:燃烧过程中当氧气体积分数低于7%时,红磷就无法继续燃烧,因此通过上述实验,测置结果与理论值误差较大.
【实验改进】
Ⅰ.根据铁在空气中生锈的原理设计如图2实验装置,再次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装置中饱和食盐水、活性炭会加速铁生锈.
Ⅱ.测得实验数据如表
测量项目实验前实验后
烧杯中水的体积烧杯中剩余水的体积集气瓶(扣除内容物)和导管的容积
体积/mL80.054.5126.0
【交流表达】
(1)铁生锈过程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首先是铁与氧气、水反应生成氢氧化亚铁[Fe (OH)2],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Fe+O2+2H2O=2Fe(OH)2
(2)根据表中数据计算,改进实验后测得的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是20.2%(计算结果精确到0.1%).
(3)从实验原理角度分析,改进后的实验结果比前者(用红磷燃烧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准确度更髙的原因是:①氧气完全反应;②避免了燃烧匙伸入集气瓶中时导致的空气外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6.野炊过程实际上是运用化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因为该项活动过程中设计许多化学知识的运动.某次野炊活动中,同学们携带了铁锅、牛肉、面条、西红柿、食用油、食盐、味精、食醋、去污粉(有效成份为碳酸钠)等物品.
(1)携带过程中,不慎将装食盐、去污粉的瓶子混淆了.若要将它们区分开来,适宜选用食醋;有气泡产生的是去污粉,另一种就是食盐.
(2)在“灶”上悬挂野炊锅时,小明生火后小心调节野炊锅到合适的高度.这样做的原因可能是C.
A.使用焰心加热;B.使用内焰加热;C.使用外焰加热
(3)烹煮牛肉西红柿汤时,为了解汤的盐味是否适宜,小春同学取锅中少量汤品尝.取少量汤进行品尝就可知道整锅汤盐味如何,是因为溶液具有均一性(填一条性质).
(4)野炊结束时,小辉用洗洁精和水来清洁餐具上的油污,这是因为洗洁精在水中与油污发生了乳化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7.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你根据此图完成下列问题:
(1)A、C两种物质溶解度相等时的温度是20℃.
(2)30℃时,等质量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最少的是C.
(3)把等质量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同时从30℃降温到20℃,其中溶质质量分数没有发生改变的是C物质的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