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29、某小组的同学在课外进行科学探究,以验证铜片在空气中灼烧后,表面生成的黑色物质确实是铜与氧化合生成的CuO,他们进行了以下实验:

(1)由上图两个实验步骤判断:灼烧后铜片表面的黑色物质不是

(2)为进一步证明步骤二铜片表面黑色物质的是什么,他们选用了以下装置继续进行实验:

该同学向A装置中通入纯净的CO,为检验反应产物,A的右边应连接
B
装置(填编号),所选装置中的实验现象为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此方法仅用上述所选装置进行实验有明显的缺陷,要弥补这个缺陷,应采取的措施是:
对尾气进行处理

(3)结论:从该同学的实验现象可以证明该黑色物质是
氧化铜
分析: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分析,用蜡烛燃烧的烟囊使铜片变黑能够擦掉,而用酒精灯灼烧铜片变黑不能擦掉,说明灼烧后铜片表面的黑色物质不是碳,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能生成二氧化碳,生成的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一氧化碳有毒,易造成空气污染,实验中必须进行尾气处理.
解答:解:
(1)用蜡烛燃烧的烟囊使铜片变黑能够擦掉,而用酒精灯灼烧铜片变黑不能擦掉,说明灼烧后铜片表面的黑色物质不是碳,所以本题答案为:碳;
(2)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能生成二氧化碳,生成的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一氧化碳有毒,易造成空气污染,实验中必须进行尾气处理,所以本题答案为:B,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对尾气进行处理;
(3)从实验可以证明黑色物质是氧化铜,所以本题答案为:氧化铜.
点评:本题探究了铜与氧气反应的生成物种类,完成此题,可以从题干叙述中抽取有用的信息,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32、化学兴趣小组同学们在课外活动中设计了如图装置来验证某气体的化学性质.
(1)请你协助完成下表中的内容.
仪器名称 分液漏斗 广口瓶中
装置内的药品
H2O
CO2
可观察到的现象
气球变大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相关性质
CO2+H2O=H2CO3
(2)同学们又设计以下实验(如图)研究某混合气体的组成.
①第一组:取三支试管,在其容积的二分之一处做标记.分别充满气体(甲为CO2,乙为A气体,丙为CO2和A的混合气)后倒扣在NaOH溶液中.最终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如右图所示.据此推测:气体A的化学性质有
不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或不与氢氧化钠、水反应)

②第二组:同学们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实验步骤:关闭止水夹,向充满丙的集气瓶中注入10ml NaOH溶液(足量),充分反应后,冷却至室温,打开止水夹.此时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有115ml的水倒吸进集气瓶中(或水到吸进集气瓶,量筒内还剩余85ml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精英家教网孔雀石[碱式碳酸铜,主要成分是Cu2(OH)2CO3]具有色彩浓淡的条状花纹(如图),是矿物中最吸引人的装饰材料之一,也是人类最早冶炼铜的原料.
冶炼铜的反应原理为:Cu(OH)2CO3
  △  
.
 
2CuO+CO2↑+H2O
2CuO+C
 高温 
.
 
2Cu+CO2
某校课外小组同学在实验室验证上述反应.
(1)加热分解碱式碳酸铜,生成氧化铜.装置如下图所示.
精英家教网
①瓶A中盛有的试剂是
 
,用来吸收水,证明碱式碳酸铜加热分解的产物中有水.
②瓶B中盛有的试剂是澄清石灰水,用来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③反应结束,熄灭酒精灯前,应
 

(2)木炭和氧化铜反应,生成铜.
将木炭粉末和氧化铜粉末混合均匀,放进试管,加热充分反应.将试管中的粉末倒出,有铜生成,还有少量黑色粉末剩余.该小组同学设计方案验证黑色粉末的成分.
查阅资料:部分内容如下:木炭和氧化铜都是黑色粉末.氧化铜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木炭与稀硫酸不反应.
  操作和药品 现象 分析和结论
方案Ⅰ 取少量剩余黑色粉末,充分灼烧 ①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原剩余黑色粉末是
氧化铜
方案Ⅱ ②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原剩余黑色粉末是
氧化铜
猜想与验证:
(3)某同学探究在实际反应中,木炭和氧化铜反应生成铜时反应物的最佳质量比.设计方案如下:
  配方1 配方2 配方3 配方4
木炭质量(g) 0.4 0.5 0.6 0.7
氧化铜质量(g) 8 8 8 8
上述设计方案的主要研究方法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某课外学习小组的同学利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氧气的制取和性质的有关实验,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写出图1有关仪器的名称:①
分液漏斗
分液漏斗
;②
铁架台
铁架台

(2)写出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
过氧化氢
二氧化锰
水+氧气
过氧化氢
二氧化锰
水+氧气

(3)图中所用的收集氧气的方法是
向上排空气
向上排空气
法,如何检验氧气是否收集满?答
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粗玻璃管口,若木条复燃说明收集满了
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粗玻璃管口,若木条复燃说明收集满了

(4)将细铁丝缠绕在一段火柴上,使之成为螺旋状,引燃后,伸入B装置中,发生反应,观察到的现象是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铁+氧气
点燃
四氧化三铁
铁+氧气
点燃
四氧化三铁

(5)B装置中放入少量的水,其作用为
防止铁丝燃烧时生成的高温熔化物炸裂玻璃管
防止铁丝燃烧时生成的高温熔化物炸裂玻璃管

(6)利用上述整套装置进行氧气的制取和性质实验的最主要优点为(写一条即可)
在一个装置中进行氧气的制取和性质实验,操作简便
在一个装置中进行氧气的制取和性质实验,操作简便

(7)实验小组同学查阅资料得知,有许多催化剂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度,实验小组设计图2装置甲和装置乙的对比实验证明二氧化锰的催化能力比氧化铁的强.实验中将等量过氧化氢溶液同时挤进盛有二氧化锰和氧化铁的塑料盒,观察到的现象是
甲装置玻璃管中红墨水上升速度比乙装置快
甲装置玻璃管中红墨水上升速度比乙装置快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孔雀石[碱式碳酸铜,主要成分是Cu2(OH)2CO3]具有色彩浓淡的条状花纹(如图),是矿物中最吸引人的装饰材料之一,也是人类最早冶炼铜的原料.
冶炼铜的反应原理为:Cu(OH)2CO3数学公式2CuO+CO2↑+H2O
2CuO+C数学公式2Cu+CO2
某校课外小组同学在实验室验证上述反应.
(1)加热分解碱式碳酸铜,生成氧化铜.装置如下图所示.

①瓶A中盛有的试剂是______,用来吸收水,证明碱式碳酸铜加热分解的产物中有水.
②瓶B中盛有的试剂是澄清石灰水,用来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③反应结束,熄灭酒精灯前,应______.
(2)木炭和氧化铜反应,生成铜.
将木炭粉末和氧化铜粉末混合均匀,放进试管,加热充分反应.将试管中的粉末倒出,有铜生成,还有少量黑色粉末剩余.该小组同学设计方案验证黑色粉末的成分.
查阅资料:部分内容如下:木炭和氧化铜都是黑色粉末.氧化铜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木炭与稀硫酸不反应.
操作和药品现象分析和结论
方案Ⅰ取少量剩余黑色粉末,充分灼烧①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原剩余黑色粉末是
氧化铜
方案Ⅱ②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原剩余黑色粉末是
氧化铜
猜想与验证:
(3)某同学探究在实际反应中,木炭和氧化铜反应生成铜时反应物的最佳质量比.设计方案如下:
配方1配方2配方3配方4
木炭质量(g)0.40.50.60.7
氧化铜质量(g)8888
上述设计方案的主要研究方法是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07年北京市海淀区中考化学二模试卷(解析版) 题型:解答题

(2007?海淀区二模)孔雀石[碱式碳酸铜,主要成分是Cu2(OH)2CO3]具有色彩浓淡的条状花纹(如图),是矿物中最吸引人的装饰材料之一,也是人类最早冶炼铜的原料.
冶炼铜的反应原理为:Cu(OH)2CO32CuO+CO2↑+H2O
2CuO+C2Cu+CO2
某校课外小组同学在实验室验证上述反应.
(1)加热分解碱式碳酸铜,生成氧化铜.装置如下图所示.

①瓶A中盛有的试剂是______,用来吸收水,证明碱式碳酸铜加热分解的产物中有水.
②瓶B中盛有的试剂是澄清石灰水,用来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③反应结束,熄灭酒精灯前,应______.
(2)木炭和氧化铜反应,生成铜.
将木炭粉末和氧化铜粉末混合均匀,放进试管,加热充分反应.将试管中的粉末倒出,有铜生成,还有少量黑色粉末剩余.该小组同学设计方案验证黑色粉末的成分.
查阅资料:部分内容如下:木炭和氧化铜都是黑色粉末.氧化铜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木炭与稀硫酸不反应.
 操作和药品现象分析和结论
方案Ⅰ取少量剩余黑色粉末,充分灼烧①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原剩余黑色粉末是
氧化铜
方案Ⅱ②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原剩余黑色粉末是
氧化铜
猜想与验证:
(3)某同学探究在实际反应中,木炭和氧化铜反应生成铜时反应物的最佳质量比.设计方案如下:
 配方1配方2配方3配方4
木炭质量(g)0.40.50.60.7
氧化铜质量(g)8888
上述设计方案的主要研究方法是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