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核电荷数为1﹣18的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等信息如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2018年在新疆发现我国最大的铍(Be)矿。此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为_____;核外电子层数为_____;氢氧化铍的化学式为_____。

(2)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各元素原子随原子序数的增加,核外电子数依次是_____。

(3)从Na、Mg原子结构示意图推知,金属Na、Mg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是_____。

4 2 Be(OH)2 递增 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解析】本题考查了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1)根据元素周期表可知,铍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为4,核外电子层数为2,氢氧化铍中,铍元素化合价是+2,氢氧根化合价是﹣1,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知,氢氧化铍的化学式为Be(OH)2; (2)根据元素周期表可知,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各元素原子随原子序数...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7-2018学年仁爱版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基础题 题型:单选题

为了纪念化学科学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对人类文明的贡献,联合国将 2011 年 定为“国际化学年”。下列对化学认识中错误的是( )

A. 化学为人类合成了新药品

B. 化学为人类开发新材料

C. 化学与其他学科融合出现许多新型学科

D. 化学的迅速发展带来了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

D 【解析】 A、合成新药品属于化学研究领域,选项正确;B、开发新材料属于化学研究领域,选项正确;C、化学与其他学科融合出现许多新型学科,比如生物化学,选项正确;D、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不是化学发展带来的问题,而是人类不合理的行为导致,选项错误。故本题选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河南省2019届九年级人教版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同步测试卷 题型:科学探究题

下图是有关二氧化碳性质的探究实验:(图中插入集气瓶内的四朵纸花是用石蕊试纸做成)

(1)为保证实验成功,必须将盛放二氧化碳的集气瓶正放,其原因是什么___?实验①②的目的是什么____?

(2)请描述出集气瓶中③④两处的实验现象_______。

(3)通过上述实验探究可得出什么结论_______?

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证明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③中干燥的石蕊试纸不变色,④中湿润的石蕊试纸变红色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解析】 (1)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所以盛放二氧化碳的集气瓶必须正放在桌面上。实验①②的目的是通过对比证明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2)石蕊遇酸溶液变红,二氧化碳本身不是酸,不能使石蕊试纸变红,湿润的石蕊试纸上有水,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河南省2019届九年级人教版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同步测试卷 题型:单选题

实验室制取CO2的有关操作如下图,不正确的是( )

A. A B. B C. C D. D

B 【解析】 试题制取二氧化碳不能用稀硫酸,应该用稀盐酸。故选B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江西省等学校招生考试化学滚动检测题(一) 题型:实验题

某兴趣小组根据实验室提供的仪器和药品进行了氧气的制备实验。

(1)甲同学选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制取氧气。

①写出仪器B的名称:__________。

②甲同学应选取的试剂是二氧化锰和________________(填名称),二氧化锰固体在该反应中起________作用。

③除用排水法外,甲同学还可选择______________法收集氧气。

④实验前,甲同学先向仪器A中加入水,然后将导管放入水槽中,并打开仪器A的活塞,观察导管口是否有连续的气泡出现。该实验操作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2)乙同学称取一定质量高锰酸钾放在大试管中,将温度控制在250 ℃加热制取氧气,实验结束时,乙同学发现收集到的氧气大于理论产量,针对这一现象,同学们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猜想)猜想Ⅰ:反应生成的二氧化锰分解放出氧气;

猜想Ⅱ:反应生成的锰酸钾分解放出氧气。

做出上述猜想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验证)同学们分为两组,分别进行以下实验:

①第一组同学取一定质量的二氧化锰,在250 ℃条件下加热一段时间,冷却后测得二氧化锰的质量不变,则猜想______错误。

②第二组同学取锰酸钾在250 ℃条件下加热,没有用测定质量的方法得出了猜想Ⅱ正确的结论。该组同学选择的实验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集气瓶过氧化氢溶液催化向上排空气检查装置气密性二氧化锰和锰酸钾中都含有氧元素Ⅰ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木条复燃,则证明有氧气生成 【解析】 (1)①仪器B是收集气体的集气瓶; ②该发生装置适用于固体药品与液体常温下发生反应制取气体,即使用该装置时应加入的药品为固体二氧化锰、液体过氧化氢,其中固体二氧化锰催化过氧化氢的分解,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③利用氧气密度比空气大,因此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江西省等学校招生考试化学滚动检测题(一) 题型:选择填充题

下列关于氧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

A.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烟雾

B.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

C.氧气能支持燃烧,所以氧气可作助燃剂

D.铁在氧气中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写实验现象)

C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解析】 A、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而不是烟雾,故选项说法错误;B、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故选项说法错误;氧气能支持燃烧,所以氧气可作助燃剂,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C。D、铁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江西省等学校招生考试化学滚动检测题(一) 题型:单选题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A B. B C. C D. D

B 【解析】 A、把橡皮塞慢慢转动着塞进试管口,切不可把试管放在桌上在使劲塞进塞子,以免压破试管,图中所示操作错误;B、贮存氧气时,毛玻璃片粗糙的一面向下,能防止气体逸出,图中所示操作正确;C、过滤液体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图中缺少玻璃棒引流、漏斗下端没有紧靠在烧杯内壁上,图中所示操作错误;D、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熄灭酒精灯时,不能用嘴吹灭酒精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天津市2018届九年级第一次月考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对于下列说法,有关解释正确的是( )

A. 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但原子不能

B. 分子、原子都是不带点的粒子,但不带电的粒子不一定是分子、原子

C. 将水加热变成水蒸气,体积变大,是因为水分子体积变大

D. 花香四溢主要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隙

B 【解析】 A、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其化学性质由原子保持,故选项解释错误;B、不带电的微粒主要有分子、原子和中子等,所以不带电的微粒不一定都是分子、原子,还有中子,故选项解释正确;C、将水加热变成水蒸气,体积变大,是因为温度升高,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大,而不是水分子体积变大,故选项解释错误;D、花香四溢,主要是因为花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花香,故选项解释错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福建省2018届九年级下学期第二轮模拟测试化学试卷 题型:综合题

如图是电解水实验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2)A 管接电池_____极(填“正”或“负”)。

(3)检验 B 试管中气体的操作方法和现象是_____。

(4)某学生观测记录了不同时间段A、B 试管内收集到的气体体积, 实验数据如下:

时间/分钟

1

2

3

4

5

6

7

8

9

10

A 试管气体体积(cm3)

6

12

20

29

39

49

55

65

75

85

B 试管气体体积(cm3)

2

4

7

11

16

21

26

31

36

41

仔细分析实验数据,1-4 min 内A、B 试管收集到的气体体积之比大于 2:1,可能的原因是____。

从第 8 分钟开始,每分钟内 A、B 试管收集的气体体积之比为 2:1,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

(5)为进一步测定水中氢、氧元素质量比,某科技小组的同学设计了下列实验(装置如右图),通过称量反应前后装置 A、B 的质量,结果测得 m(H):m(O) >1:8,比理论值偏高,其原因可能是_____(填编号)。

A.通入的氢气未经过净化干燥 B.装置 A 内管口有水凝结

C.氧化铜没有完全还原 D.装置B 同时吸收了空气中的水蒸气和CO2

2H2O2H2↑+O2↑负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装有该气体的试管中,若木条复燃,则该气体为氧气。氧气部分溶解在水中导致试管内的氧气体积变小。水中溶解的氧气达到饱和了,氧气不能再溶解。ABD 【解析】 (1)电解水的产物是氢气和氧气方程式:2H2O2H2↑+O2↑; (2)电解水产物中氢气体积是氧气体积的二倍,所以A管为氢气,连接电极的负极。 (3)B管中产生的是氧气,检验氧气使...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