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8.4.6g某有机物完全燃烧时需要消耗9.6g氧气,生成8.8g二氧化碳和5.4g水,该有机物中(  )
A.只含碳、氢两种元素B.只含碳元素
C.含碳、氢、氧元素D.可能含氧元素

分析 有机物+O2$\stackrel{点燃}{→}$CO2+H2O.反应物的质量总和为4.6g+9.6g=14.2g,生成物的质量总和为8.8g+5.4g=14.2g,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4.6g此有机物和9.6g氧气全部参加了反应.从定性的角度可推断该有机物中一定含有碳、氢两种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要确定此有机物中是否含有氧元素,则要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中反应前后元素的质量守恒这一原则,计算出8.8gCO2和5.4gH2O中碳元素、氢元素的质量总和是否等于该有机物的质量,如果8.8gCO2和5.4gH2O中碳元素、氢元素的质量总和小于有机物的质量4.6g,则此有机物中含有氧元素.

解答 解:由质量守恒定律可推断该有机物中一定含有碳、氢两种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8.8gCO2中碳元素的质量为8.8g×$\frac{12}{44}$=2.4g,5.4gH2O中氢元素的质量为5.4g×$\frac{2}{18}$=0.6g,
故该有机物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为2.4g+0.6g=3g,小于有机物的质量4.6g,所以该有机物中含有氧元素.
故选C.

点评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质量均相等.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8.同学们对化学反应方程式:C+O2 $\frac{\underline{\;点燃\;}}{\;}$CO2有下面的四种说法,其中错误的是(  )
A.B.
C.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9.写出下列酸、碱、盐的化学式:
盐酸HCl    硫酸H2SO4    硝酸HNO3    碳酸H2CO3   氢氧化铁Fe(OH)3
氢氧化铜Cu(OH)2氯化银AgCl  硫酸钡BaSO4  硫酸铜CuSO4  碳酸镁MgCO3
熟石灰、消石灰Ca(OH)2    氯化钙CaCl2  食盐NaCl  火碱、烧碱、苛性钠NaOH.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6.固体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解度之间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20℃时溶解度/g>1010-11-0.01<0.01
溶解性易溶可溶微溶难溶
M、N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试完成下列问题:
(1)M物质的溶解性属于易溶.
(2)在20℃时,M、N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3)在30℃时,将20g M物质(不含结晶水)完全溶于100g水中,得到不饱和溶液,若要将其转化成饱和溶液,下列措施可采取的是AB.
A.再加入30g M物质        B.将温度降低到10℃C.倒掉溶液30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3.为了测定某牛奶样品中蛋白质的含量,现采用“盖尔达法”分解其中的蛋白质.其原理是把蛋白质中的氮元素完全转化成氨气(化学式为:NH3),再用稀硫酸吸收氨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NH3+H2SO4=(NH42SO4
现取该牛奶样品30mL,用“盖尔达法”分解其中的蛋白质,产生的氨气用A9.5g溶质质量分数为4.9%的稀硫酸恰好完全吸收.计算并回答下列问题:
(1)产生氨气的质量是多少克?(计算结果精确到0.01g,下同)
(2)30mL牛奶中含氮元素的质量是多少克?
(3)下图是该牛奶包装标签的部分内容.已知牛奶中的蛋白质含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6%,请你通过计算确定,该牛奶样品中蛋白质的含量是否达到了包装标签所标示的蛋白质的质量标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3.(1)原子得到或失去电子后形成离子.某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①当a=10时,该粒子是原子.
②当a=8时,该粒子是阴离子(填“原子”“阳离子”或“阴离子”),其符号为O2-
(3)氯化氢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小明走进实验室就闻到了这种气味,从分子的角度解释这种现象:氯化氢分子总是在不断地运动着.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0.下列有金属材料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真金不怕火炼”是指金的熔点很高,受热不会熔化
B.铁器表面的铁锈具有致密的结构,因此它能保护内部的铁不再锈蚀
C.校内用钢架制作的自行车防雨棚应定期喷涂油漆防锈
D.被腐蚀的铁制品不应该回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7.在研究酸和碱的化学性质时,某小组同学想证明:稀H2SO4与NaOH溶液混合后,虽然仍为无色溶液,但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请与他们一起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实施和评价.
(1)方案一:测定稀H2SO4与NaOH溶液混合前后的pH(20℃)
测定混合后NaOH溶液的pH,pH<7(选填“>”、“<”或“=”).
结论:稀H2SO4与NaOH溶液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并且硫酸过量.
(2)方案二:探究反应终点问题

①小红说:根据图示实验步骤进行实验,观察到滴加的无色酚酞试液由红色刚好变成
无色.
【结论】:稀H2SO4与NaOH溶液溶液的反应恰好完全进行.
②小文说:实验开始不需要滴加酚酞试液,在实验后所得溶液中滴入几滴无色酚酞试液,若溶液颜色没有变化,则反应恰好完全进行.
分析】:你认为他们的说法,不正确的是小文,理由是如果硫酸过量,加入酚酞试液,溶液也不变色.
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探究上述烧杯中的溶液是否呈酸性溶液: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用试管取该溶液1-2mL,滴加几滴紫色石蕊试液
0,振荡

石蕊试液变成红色等
溶液呈酸性
(3)方案三:测温度的变化
为了进一步获取稀H2SO4与NaOH溶液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的证据,依据中和反应是放热
(选填“放热”、“吸热”或“无热量变化”)的反应,采用同温下的稀H2SO4与NaOH溶液进行实验,整个实验中至少需要测定溶液温度三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8.(1)我们知道有多种途径可以获得氧气.如:
A.电解水       B.分离液态空气C.加热高锰酸钾    D.分解过氧化氢
E.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
相信你在E处还可以写出另一种制取氧气的方法;
(2)若用图1装置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写出标号仪器的名称  ①试管  ②集气瓶;
该反应的化学式表达式是2KMnO4$\frac{\underline{\;\;△\;\;}}{\;}$K2MnO4+MnO2+O2↑.在向发生装置内加入药品前,应进行的操作是检验装置气密性;实验结束,停止加热时要先把导管移出水面,其理由是防止水槽中水倒流,炸裂试管,此时发现水槽中的水变成了浅紫红色,你认为产生该现象最可能的原因是试管口没有放一团棉花;
收集氧气的方法是排水法和向上排空气法.
(3)若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供选用的装置如图2:要得到平稳的氧气流,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甲(选填“甲”或“乙”);若用丙装置干燥生成的氧气,丙中盛放能吸水的浓硫酸,气体应从a端导入.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