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2011?兰州)对下列实验中出现异常情况的原因分析,不合理的是( )
【答案】分析:A、磷不足、装置气密性不好、没有冷却等,都可能使结果偏小;
B、可燃性气体使用前必须检验纯度;
C、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时,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熔化的溅落物会炸裂瓶底;
D、稀释浓硫酸时,沿烧杯内壁将浓硫酸缓缓加入水中,边加边搅拌.
解答:解:
A、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时,气体减小的体积小于--红磷过量,说法错误,可能为磷不足、装置气密性不好、没有冷却等,故A错误;
B、点燃氢气时发生爆炸--点燃前没有检验纯度,说法正确,故B正确;
C、做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时,集气瓶炸裂--集气瓶底没有加水或铺一层细沙,说法正确,故C正确;
D、稀释浓硫酸时,酸液四处飞溅伤人--将水注入浓硫酸中,说法正确,故D正确.
故选A.
点评:了解空气组成成分的测定实验及其注意事项;掌握稀释浓硫酸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2011?兰州)2011年4月8日凌晨3时10分,兰临高速公路新七道梁隧道内,两辆装载近40吨危险化学品--190号溶剂油的重型油罐车由于追尾发生燃烧爆炸,当场造成4人死亡1人受伤.迅即赶到的救援官兵,佩戴空气呼吸器,用喷雾水枪对火势进行控制,到5时30分,隧道内明火被全部扑灭.
(1)以下是四种常用的危险品标志,在装运“190号溶剂油”的油罐车上应贴的标志是
C
C


(2)油罐车起火燃烧有三个必要条件:其中“190号溶剂油”为可燃物、还需要有
与氧气接触
与氧气接触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从灭火的原理分析,消防队员用高压水枪喷水将大火扑灭,其原理是
水能降低环境温度,使周围的环境温度低于可燃物的着火点(凡叙述合理均可得分)
水能降低环境温度,使周围的环境温度低于可燃物的着火点(凡叙述合理均可得分)

(4)调查表明,火灾伤人事故很多是由于缺乏自救常识造成的,当油罐车起火燃烧、爆炸时,下列自救措施不当的是
A
A

A、迅速脱下衣物,扑灭大火       B、背对爆炸地点迅速卧倒
C、用湿毛巾捂住口鼻,选择合适通道迅速逃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2011?兰州)实验室有一包粉末状物质,可能由NaCl、Na2SO4、Na2CO3、FeCl3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了确定原粉末的成分,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按下图所示进行实验:

请回答下列问题:(填化学式)
(1)若A是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则A为
H2O
H2O
;无色气体是
CO2
CO2

(2)该粉末中一定不含
FeCl3
FeCl3
,操作Ⅰ的名称是
过滤
过滤

(3)为了不干扰对第③步实验现象的判断,试剂B最好选择
稀盐酸
稀盐酸
,请写出步骤③的化学方程式:
Na2SO4+BaCl2═2NaCl+BaSO4
Na2SO4+BaCl2═2NaCl+BaSO4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2011?兰州)正确的实验操作对实验结果很重要.在实验课上,老师要求同学们配制10%的氢氧化钠溶液50.0g.
(1)甲同学正确计算出需要固体氢氧化钠的质量为
5.0
5.0
g.
(2)乙同学在溶解步骤中用到的玻璃仪器除烧杯外,还用到了仪器
玻璃棒
玻璃棒

(3)丙同学按如图所示的操作称量氢氧化钠固体,请指出图中的错误:
砝码和NaOH固体放反了
砝码和NaOH固体放反了

NaOH固体不能直接放在托盘天平的托盘上称量
NaOH固体不能直接放在托盘天平的托盘上称量

(4)若其他操作步骤都正确,丙同学按上图所示进行实验,最后得到的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小于
小于
10%(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1年甘肃省兰州市中考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填空题

(2011?兰州)2011年4月8日凌晨3时10分,兰临高速公路新七道梁隧道内,两辆装载近40吨危险化学品--190号溶剂油的重型油罐车由于追尾发生燃烧爆炸,当场造成4人死亡1人受伤.迅即赶到的救援官兵,佩戴空气呼吸器,用喷雾水枪对火势进行控制,到5时30分,隧道内明火被全部扑灭.
(1)以下是四种常用的危险品标志,在装运“190号溶剂油”的油罐车上应贴的标志是.

(2)油罐车起火燃烧有三个必要条件:其中“190号溶剂油”为可燃物、还需要有和

(3)从灭火的原理分析,消防队员用高压水枪喷水将大火扑灭,其原理是.
(4)调查表明,火灾伤人事故很多是由于缺乏自救常识造成的,当油罐车起火燃烧、爆炸时,下列自救措施不当的是.
A、迅速脱下衣物,扑灭大火       B、背对爆炸地点迅速卧倒
C、用湿毛巾捂住口鼻,选择合适通道迅速逃生.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