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8.A-H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它们之间相互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其中A用于改良酸性土壤,B是人体胃液中帮助消化的物质.
①C的化学式是CaCl2
②写出B转化为E的一个化学方程式是Zn+2HCl=ZnCl2+H2↑,反应类型是置换反应.
③A$\stackrel{NaCO_{3}}{→}$G的化学方程式是Ca(OH)2+Na2CO3═CaCO3↓+2NaOH,
④H溶液露置于空气中一会儿质量会增重(填增重或减轻),用化学方程式解释为2NaOH+CO2=Na2CO3+H2O.

分析 此题的突破口为:根据“B是人体胃液中帮助消化的物质”,则为盐酸;根据“A用于改良酸性土壤”,因此是熟石灰氢氧化钙,结合图框可知:C,D是A,B反应产生的,C又能通电分解生成E、F,因此C是水,则D是氯化钙;C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盐酸与活泼金属反应可以生成氢气,故E是氢气,F为氧气;B,D都能生成白色沉淀H,故H是碳酸钙;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产生碳酸钙,氯化钙和碳酸钠的反应产生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然后根据反应进行推理即可.

解答 解:根据“B是人体胃液中帮助消化的物质”,则B为盐酸;根据“A用于改良酸性土壤”,因此A是熟石灰氢氧化钙,结合图框可知:C,D是A,B反应产生的,C又能通电分解生成E、F,因此C是水,则D是氯化钙;C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盐酸与活泼金属反应可以生成氢气,故E是氢气,F为氧气;A,D都能生成白色沉淀G,故G是碳酸钙;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产生碳酸钙,氯化钙和碳酸钠的反应产生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代入检验,符合题意;
①由分析可知,C是水,故C的化学式是H2O,
②根据分析,B为盐酸,E是氢气,故B转化为E的一个化学方程式是Zn+2HCl=ZnCl2+H2↑,反应类型是置换反应.
③反应A$\stackrel{NaCO_{3}}{→}$G,即氢氧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故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Ca(OH)2+Na2CO3═CaCO3↓+2NaOH,
④根据分析,H是氢氧化钠,H溶液露置于空气中一会儿质量会增重,用化学方程式解释为2NaOH+CO2=Na2CO3+H2O.
故答案为:
(1)CaCl2;(2)Zn+2HCl=ZnCl2+H2↑(合理均可);置换反应
(3)Ca(OH)2+Na2CO3═CaCO3↓+2NaOH.
(4)增重;2NaOH+CO2=Na2CO3+H2O.

点评 本题属于框图式推断题,掌握常见的氧化物、酸、碱、盐的性质及常见物质的俗名及用途,学会找出题目的突破口,导出结论,最后别忘了把结论代入原题中验证.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8.实验室有一瓶标签受到腐蚀(如图所示)的无色溶液,老师叫各小组开展探究.
【提出问题】这瓶无色溶液究竟是什么物质的溶液?
【猜想与假设】经了解得知,这瓶无色溶液原是放在存放盐溶液的柜子里.由此猜测:可能是碳酸钠、碳酸氢钠、氯化钠、硫酸钠、硝酸钠中某一种的溶液.
【理论分析】为了确定该溶液,他们首先进行了分析:
(1)甲同学根据标签上的组成元素认为一定不可能是氯化钠溶液.乙同学依据碳酸氢钠和硝酸钠的化学式中钠的原子个数为1,而标签中为2,提出,该溶液也不可能是碳酸氢钠、硝酸钠的溶液.
【设计实验】为了确定该溶液究竟是剩余两种盐的哪一种溶液,他们设计了如下实验.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
①取少量该无色溶液于试管中,慢慢滴加BaC12溶液
②静置后,倾去上层清液,向沉淀中滴加稀盐酸
产生白色沉淀
产生大量气泡,沉淀消失.
【实验结论】
(2)该瓶无色溶液的溶质是碳酸钠.生成白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是Na2CO3+BaCl2=BaCO3↓+2NaCl.
【实验反思】
(3)丙同学认为原设计的实验还可简化,同样达到鉴别的目的.丙同学设计的实验如下(将实验操作及实验现象填入相应的空格中):
实 验 操 作实 验 现 象
取上述无色溶液少许于试管中,滴加少量的稀盐酸溶液中有气泡产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9.铝是生活中常见的金属.
(1)金属铝常用做导线是利用它的导电性;
(2)金属铝的活动性比铁强,但它却比铁耐腐蚀的原因是通常情况下铝制品很耐腐蚀,这是因为铝在常温下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化学反应,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从而阻止铝进一步氧化;
(3)资料显示: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反应生成偏铝酸钠(NaAlO2)和氢气,试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Al+2NaOH+2H2O=2NaAlO2+3H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6.如图是初中化学的一些基本实验,请根据实验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A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4P+5O2$\frac{\underline{\;点燃\;}}{\;}$2P2O5,实验结束待集气瓶冷却后,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小于集气瓶容积的五分之一,可能的原因是(填一条即可)红磷不足(或装置漏气、未冷却至温室就开始读数);
(2)放置一周后,B实验观察到U型管内的现象是液面a上升,b下降;
(3)C实验中,甲试管内收集到的气体是O2,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H2O$\frac{\underline{\;通电\;}}{\;}$2H2↑+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3.在一密闭容器内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如表,该密闭容器中发生的反应属于:(  )
物质
反应前物质质量/g45846
反应后物质质量/g待测27015
A.化合反应B.分解反应C.置换反应D.复分解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3.某化学实验活动小组的同学为了探究实验室中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的成分,进行了有关实验.
请你参与他们进行的探究活动:
【提出问题】久置氢氧化钠固体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猜想Ⅰ:全部是NaOH;
猜想Ⅱ:全部是Na2CO3
猜想Ⅲ:NaOH和Na2CO3
【实验与探究】
(1)实验如下:
实验操作步骤实验现象结论及解释
步骤一:取少量固体样品于试管中,加蒸馏水完全溶解,然后加入足量的稀HCl.实验过程中有气泡产生.
则证明猜想Ⅰ成立
步骤二:另取少量固体样品于试管中,加蒸馏水完全溶解,然后滴加BaCl2溶液.实验过程中产生
白色沉淀.
则证明猜想Ⅱ或Ⅲ成立.此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BaCl2=BaCO3↓+2NaCl.
(2)为了进一步的验证猜想结果,甲同学提出如下实验方案:继续步骤二的实验,过滤,然后向滤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若酚酞变红,则猜想Ⅲ成立;若酚酞不变红,则猜想Ⅱ成立.
乙同学立即对甲同学的方案提出了质疑,通过查阅资料知道,氯化钡溶液呈中性,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但碳酸钠溶液呈碱性(填“酸”或“碱”),能使酚酞变红,因此他认为该方案的操作步骤中应该改进的是滴加过量的BaCl2溶液等.
【反思与交流】久置的固体氢氧化钠变质的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2NaOH+CO2=Na2CO3+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7.探究蔗糖的组成元素
[提出问题]糖果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食用的一种食品,其主要成分是蔗糖.你是否想过蔗糖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呢?
[猜想]生活中,我们偶尔会看到蔗糖在锅里加热时间过长会变成黑色,因此,小明猜测蔗糖中含有碳元素,可能还含有其它元素.
[查阅资料]小明、小强在图书馆查阅了有关资料得知:
(1)蔗糖可以燃烧,受热可以发生分解.这属于蔗糖的化学性质(填“物理”或“化学”);
(2)从微粒的角度看,化学反应的本质是构成物质分子中的原子重新结合成新分子(破坏旧分子,形成新分子).在化学反应的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填“变多”、“变少”或“不变”).
[设计并进行实验]小明和小强分别设计了如下方案并进行实验探究.
(3)小明用如(图1)的装置进行实验(夹持和支撑装置略去).
①指出装置a中甲、乙两种仪器的名称:甲分液漏斗;乙锥形瓶.
该装置的作用是生成氧气
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frac{\underline{\;MnO_2\;}}{\;}$2H2O+O2↑.
②小明实验时,先打开甲仪器的活栓,使产生的气体通入玻璃管,排尽其中的空气,然后加热蔗糖使之燃烧后,观察到玻璃管右端口部有水珠产生,c中的石灰水变浑浊.据此小明得出蔗糖中一定含有C、H元素,不能确定是否含有的元素是O.
(4)小强用如(图2)的装置进行实验(夹持和支撑装置略去).
实验时,先用酒精灯在玻璃管放铜丝处加热,同时不断反复推拉注射器活塞,使之充分反应后,再将酒精灯移至蔗糖处进行加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玻璃管中蔗糖处留下黑色的固体,内壁有水珠.据此小强得出蔗糖中一定含有H、O元素,但由于无法确定黑色固体的成分,因此他不能确定的一种元素是C.
(5)结论:综合小明和小强的实验探究,蔗糖是由C、H、O元素组成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4.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木炭燃烧后生成黑色固体
B.红磷在空气中产生大量白烟
C.硫燃烧后产生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D.红热铁丝伸入盛有空气的集气瓶中剧烈燃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5.生活与化学密切相关,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小苏打”的化学名称是碳酸氢钠.
(2)鸡蛋和牛奶都富含的营养素是蛋白质.
(3)家庭生活中一种节水做法是淘米水浇花.
(4)关闭燃气开关灭火,运用的原理是清除可燃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