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9.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探究“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做了两个实验:CuSO4溶液分别与NaOH溶液、BaCl2溶液反应.实验结束后将两实验中的废液倒入同一个干净的烧杯中,充分混合后过滤,得到滤液呈无色.
(1)写出废液混合后使滤液变无色时一定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uCl2+2NaOH=Cu(OH)2↓+2NaCl.
(2)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石蕊溶液仍为紫色,则滤液呈中性(填“酸”、“中”、“碱”).
(3)该小组的同学对滤液中溶质的成分继续进行了如下探究实验:
【提出问题】滤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作出猜想】猜想Ⅰ:溶质为NaCl;
猜想Ⅱ:溶质为NaCl、BaCl2
猜想Ⅲ:溶质为NaCl、Na2SO4
【实验探究】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实验①: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的纯碱溶液,振荡.无明显现象 猜想Ⅱ不成立
实验②: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
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钡Ba(OH)2溶液,振荡
 产生白色沉淀 猜想Ⅲ成立
在实验②结束后的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观察到溶液变成红色.
【交流拓展】要使蓝色溶液变成无色,还可以用不同于上述原理的化学方法,即在蓝色溶液中加
入足量的锌粒(或镁条、铝片等).

分析 (1)碱、盐,盐、盐反应时反应物均须可溶,第一个反应:CuSO4溶液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溶液,第二个反应:CuSO4溶液与BaCl2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铜,反应后废液中一定有氯化铜,废液混合后过滤所得滤液为无色,说明第一个反应中NaOH溶液过量,将氯化铜反应消耗完;
【实验探究】实验①: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的纯碱溶液,无现象,说明滤液中无钡离子,则猜想Ⅱ是NaCl、BaCl2
加入某物质能产生白色沉淀且最后溶液能使酚酞变红,说明是加入的碱性溶液,能与碱反应生成沉淀的是硫酸钠,所以猜想Ⅲ是NaCl、Na2SO4,硫酸钠可与氢氧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据此分析解答;
【交流拓展】据前面的金属可将排在其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进行回答.

解答 解:(1)第一个反应:CuSO4溶液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溶液,第二个反应:CuSO4溶液与BaCl2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铜,反应后废液中一定有氯化铜和硫酸钠,废液混合后过滤所得滤液为无色,说明第一个反应中NaOH溶液过量,与氯化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氯化钠,方程式是CuCl2+2NaOH=Cu(OH)2↓+2 NaCl;
(2)滴入紫色石蕊试液,石蕊溶液仍为紫色,说明溶液显中性;
【实验探究】实验①: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的纯碱溶液,振荡.无明显现象,猜想Ⅱ不成立;
实验②:硫酸钠可与氢氧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所以实验②可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钡溶液,振荡;
【交流拓展】锌排在铜前面,且反应后溶液为无色,故可选锌,铝、镁也可;
答案:
(1)CuCl2+2NaOH=Cu(OH)2↓+2NaCl;
(2)中;
【实验探究】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实验①: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的纯碱溶液,振荡.无明显现象 猜想Ⅱ不成立
实验②: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
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钡Ba(OH)2溶液,振荡
 产生白色沉淀 猜想Ⅲ成立
【反思拓展】足量的锌粒(或镁条、铝片等).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复分解反应条件的应用,以及应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一定难度,要依据物质间的反应细心分析解答.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9.实验室常用如图1所示装置来制取气体.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来制取氧气时,二氧化锰起作用,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frac{\underline{\;MnO_2\;}}{\;}$2H2O+O2↑.
(2)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MnO4$\frac{\underline{\;\;△\;\;}}{\;}$K2MnO4+MnO2+O2↑.
(3)氢气是最清洁的燃料,它的密度比空气小,难溶于水,实验室常用锌粒与稀硫酸反应来制得.若实验室制取a
氢气,用图1中F所示的装置收集氢气,则气体应从n端通入氢气(选填“m”、“n”).
(4)小明选用块状的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CO2,请回答有关实验问题:
①实验室制取CO2发生的化学方程式CaCO3+2HCl=CaCl2+H2O+CO2↑.
②如图2所示是小明实验时的主要步骤,这些步骤的正确顺序是cabde(填字母标号,下同),其中操作有误的是d.

③加热固体碳酸氢钠或固体碳酸氢铵都能产生CO2,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是:
NH4HCO3$\frac{\underline{\;\;△\;\;}}{\;}$NH3↑+H2O+CO2↑; 2NaHCO3$\frac{\underline{\;\;△\;\;}}{\;}$Na2CO3+H2O+CO2↑.
乙同学利用加热碳酸氢钠的方法制取CO2,应该选用的发生装置是A.
他不选用碳酸氢铵制取CO2的理由是加热碳酸氢铵时生成二氧化碳和氨气的混合物,导致二氧化碳不纯.
④实验室里将用B装置制得的二氧化碳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始终未出现浑浊现象,可能的原因是用了浓盐酸或装置不严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0.如图所示装置可以验证某无色、无味的混合气体中是否含有CO2和CO.

请回答下列问题:
(1)A装置的作用是检验二氧化碳的存在,B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NaOH+CO2(少量)=Na2CO3+H2O;Na2CO3+CO2(过量)+H2O=2NaHCO3
(2)证明原混合气体中CO存在的实验现象是C中黑色粉末变红,D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如果没有B装置,对实验结果有何影响?B装置中的澄清石灰水可以检验二氧化碳的存在,所以没有B装置,无法检验CO2是否除掉,从而无法判断原混合气体中是否含有CO气体..处理尾气的具体方法是用酒精灯点燃.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7.稀盐酸是实验室常用的化学试剂.
(1)在113g  10%的稀盐酸中,含有溶质11.3g.
(2)若配制113g 10%的稀盐酸,需用38%的浓盐酸(密度为1.19g/cm3)25mL(结果保留整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4.常用的食品保鲜方法是填充氮气做保护气,其保鲜的原理是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既不与食品发生反应,又无毒无味、廉价易得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4.往一定量的酸(或碱)溶液中逐滴加入某碱(或酸)溶液至恰好完全中和时,溶液的pH随滴加的某溶液质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请回答:

(1)有同学根据如图中的曲线判断实验中采用了B装置的操作,理由是加入试剂后溶液PH值从碱性变为中性,说明是往碱溶液中加酸.
(2)在以上实验中用了酚酞作指示剂,能够说明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中和的实验现象是加入最后一滴酸后,溶液的红色恰好褪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下列试剂中能把氢氧化钾、氯化钙、稀硫酸溶液一次鉴别出来的是(  )
A.稀盐酸B.硝酸钾溶液C.碳酸钠溶液D.氯化钾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将100g KCl饱和溶液蒸干得到25g固体,则KCl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为25g
B.溶液一定是混合物
C.水能灭火是因为水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D.从25%的H2SO4溶液中取出10mL,则取出溶液的质量分数小于25%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9.如图为某同学进行电解水实验的装置图,据此回答:
(1)图中A端为电源的正(填“正”或“负”)极.
(2)C试管中收集到的气体是氧气,检验的方法是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若复燃则证明是氧气.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