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在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时,老师在课堂上给学生们演示了如图实验:
(给出资料)M是一种金属,溶液是无色液体。
(实验目的)探究M与铜、铝的活动性顺序。
(猜想与假设)
猜想Ⅰ:;
猜想Ⅱ:;
猜想Ⅲ:_____。
(进行实验)
第一步:老师取出M丝、铜丝、铝丝用砂纸进行打磨,目的是_____。
第二步:老师按照如图进行实验操作,要求同学们填写如下表格:
实验操作 | 实验想象 | 实验结论 |
铝丝插入装有溶液的试管中图甲 | 铝丝表面出现一层黑色物质 | _____ |
M丝插入装有溶液的试管中图乙 | M丝表面出现一层红色物质,溶液的颜色_____。 | M>Cu |
铝丝插入装有溶液的试管中图丙 | M丝表面出现一层红色物质,颜色由蓝色变为无色 | Al>Cu |
第三步:根据表格,可判断猜想_____正确。
(交流表达)
老师要求同学们写出试管丙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然后经同学们讨论后大家认为该实验可以优化,去掉试管_____填试管编号中的实验,也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
(评价与反思)
实验结束后,同学对实验过程进行了如下反思:如果M能够和稀酸溶液反应,探究金属铜、铝活动性顺序时,除了上述实验中已经用到的方法外,还可以根据_____进行判断任写一种。
【答案】M>Al>Cu 除去金属表面的氧化膜 Al>M 由蓝色变为无色 Ⅱ 丙 金属与酸反应的剧烈程度
【解析】
猜想与假设: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铝位于铜之前,故铝的金属活动性强于铜,M的金属活动性未知,结合其它猜想,故猜想Ⅲ为:M>Al>Cu;
进行实验:第一步:金属容易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在其表面形成一层氧化膜,用砂纸打磨,可以除去金属表面的氧化膜,防止其影响实验的验证,故填:除去金属表面的氧化膜;
第二步:铝丝插入装有溶液的试管中,铝表面有黑色固体析出,说明铝能与MSO4反应生成硫酸铝和M,说明铝的金属活动性比M强,故填:Al>M;
M丝插入装有溶液的试管中,M丝表面出现一层红色物质,说明M能与硫酸铜反应生成MSO4和铜,说明M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硫酸铜为蓝色,MSO4为无色,故溶液的颜色由蓝色变为无色;
铝丝插入装有溶液的试管中,M丝表面出现一层红色物质,颜色由蓝色变为无色,说明铝能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铝和铜,铝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
由此可以判断,金属活动性:Al>M>Cu,故猜想Ⅱ成立;
交流表达:试管丙中为铝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铝和铜,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铝丝插入装有溶液的试管中,铝丝表面出现一层黑色物质,说明铝能与MSO4反应生成硫酸铝和M,说明铝的金属活动性比M强;M丝插入装有溶液的试管中,M丝表面出现一层红色物质,说明M能与硫酸铜反应生成MSO4和铜,说明M的金属活动性性比铜强,由此可以得出,金属活动性:Al>M>Cu,故可以去掉试管丙中的实验;
评价与反思:探究金属铜、铝活动性顺序时,除了上述实验中已经用到的方法外,还可以根据金属与酸反应的剧烈程度进行判断,取大小、形状相同的金属M、铝、铜与相同质量和溶质质量分数的盐酸反应,反应越剧烈,说明金属活动性越强,故填:金属与酸反应的剧烈程度。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小昆同学要配制80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的氯化钠溶液其配制过程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小昆同学需要称量氯化钠的质量和水的体积分别为_____、_____(水的密度为1g/cm3),图示实验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
(2)图示实验中有一处明显的错误是_____,这种错误操作会使配制的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_____(填“偏大”或“偏小”或“不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金属。
(1)奥运场馆“鸟巢”使用了大量的钢铁。钢铁与_______________直接接触容易生锈造成损失,在钢铁表面涂油、刷漆等,都能防止钢铁生锈。
(2)实验室用图示实验模拟炼铁反应的原理,回答下列问题。
a处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b处点燃酒精灯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
(3)取某溶液少许放入试管中,向其中加入适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向试管中继续加入足量的另一种金属,溶液中 FeSO4 的质量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试
①若 b 点表示的溶液中只含一种溶质,则 a 点表示的溶液中的溶质可能是_____(写出 1 种情况即可),从 a 点到 b 点的过程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②若从 b 点到 c 点的过程中,溶液的质量不断增加,则加入的另一种金属是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儿童缺锌会引起食欲不振发育不良等症状。如图为某补锌口服液说明书的部分信息,图中葡萄糖酸锌化学式已不完整,请根据相关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葡萄糖酸锌由_____种元素组成,其中锌属于_____元素(填“常量”或“微量”)。
(2)葡萄糖酸锌的化学式量是455,则葡萄糖酸锌化学式中氢原子右下角数字为_____。
(3)若儿童1kg体重每日需要0.5mg锌,每天从食物中只能摄人所需锌的一半。体重为20kg的儿童,理论上一天还需服该口服液_____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现有等质量甲、乙、丙三种金属,分别放入三份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足量稀硫酸中,产生氢气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已知甲、乙、丙在生成物中化合价均为+2价)。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生成氢气的质量:甲>乙>丙
B.相对原子质量:乙>丙>甲
C.金属活动性:乙>甲>丙
D.消耗硫酸的质量:甲>乙>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是50g
B.t2℃时,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析出的晶体可能一样多
C.t2℃时,恒温蒸发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等质量的水,析出的晶体甲比乙多
D.甲溶液中含有少量乙,可以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化学课上,同学们利用下列分组实验来探究碱的化学性质:
(1)做B组实验的同学看到了明显的现象是_____。
(2)实验结束,同学们将废液(废渣除外)倒入同一只废液缸中,最后发现废液呈无色。
[提出问题]废液中含有什么物质?
[猜想与假设]通过分析上述实验,同学们猜想:废液中一定含有_____。废液中的溶质(忽略酚酞)的成分引发了同学们的热烈讨论,下面是两位同学的发言:
小龙:氯化钠
小江:氯化钠、氯化氢
还可能是_____或_____;
[实验验证]小美同学对可能含有的溶质进行确定,取一定量的废液,向其中滴加几滴碳酸钠溶液,只看到_____的现象,小美确定小江猜想正确;
[反思与评价]小美同学由实验得出的结论_____(填写“正确”或“不正确”)。
[结论与应用]在得知小江同学猜想错误后,老师要求同学们从废液中回收氯化钠固体(利用已有的一种化学药品),你的具体操作方法是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有关问题,
(1)装置图中仪器a的名称为_____。
(2)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填字母),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若用D装置收集氧气,当导管口气泡_____冒出时,再把导管口伸入盛满水的集气瓶。
(3)实验室用B装置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如果用G装置收集气体,气体应从_____(填“b”或“c”)端通入;用C装置代替B装置,收集所需的气体量后,对C装置进行的操作是_____。
(4)氮的氧化物(NO2)是大气污染物之一,工业上在一定温度和催化剂条件下用NH3将NO2还原成N2,某同学在实验室中对NH3与NO2的反应进行了探究。
(资料:NO2有毒,常温下为红棕色,实验中常用氢氧化钠溶液进行尾气处理;同温同压下,不同气体的体积之比等于分子个数之比。)
现将收集到的NH3充入注射器X中,硬质玻璃管Y中加入少量催化剂,充入NO2(两端用夹子K1、K2夹好)。在一定温度下按下图装置进行实验。
(Ⅰ)打开K1,推动注射器活塞,使X中的气体缓慢通入Y中,Y管中的现象_____,反应方程式是_____。
(Ⅱ)将注射器活塞退回原处并固定,待装置恢复到室温,Y中有少量水珠。
(Ⅲ)打开K2,观察到的现象_____,原因是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实验室有一变质的氢氧化钠样品,为测量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小明称取10.0g样品于烧杯中,将100g足量的稀盐酸慢慢加入到烧杯中。充分反应后,测得烧杯内剩余物质的质量为107.8g。(假设产生的气体完全逸出)。
(1) 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质量为: 。
(2) 计算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写成计算过程)。
(3) 变质的氢氧化钠占未变质时氢氧化钠总质量的质量分数 (精确度0.1%)。
(4) 现用一定质量的氢氧化钠样品与稀盐酸反应,消耗稀盐酸的质量与其变质的程度 (填“有关系”或“无关系”),理由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