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甲、乙两位同学分别用右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1)甲同学验证燃烧的条件。取一小块白磷放入广口瓶中,一段时间白磷没有燃烧,然后从分液漏斗中加入适量的 , 白磷仍然没有燃烧,再从a管通入 , 白磷发生燃烧,该实验证明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这两个条件。
(2)乙同学验证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为验证使石蕊变色的物质是碳酸而不是水或二氧化碳,应该采取的实验操作顺序是(填序号,可重复选用)。
①从b端通氮气 ②将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纸花放入广口瓶中
③从a端通二氧化碳 ④从分液漏斗中滴加适量水
【答案】
(1)热水,氧气(或空气)
(2)②③①④③
【解析】(1)燃烧的三个条件:可燃物,与空气(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甲同学验证燃烧的条件。取一小块白磷放入广口瓶中,一段时间白磷没有燃烧,说明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然后从分液漏斗中加入适量的热水,白磷仍然没有燃烧,说明与空气隔绝,此时再从a管通入氧气(或空气)白磷发生燃烧,该实验证明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这两个条件 (2)乙同学验证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为验证使石蕊变色的物质是碳酸而不是水或二氧化碳,应该采取的实验操作顺序是:②将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纸花放入广口瓶中,③从a端通二氧化碳,观察紫色的干燥纸花不变色,说明使石蕊变色的物质不是二氧化碳,①从b端通氮气,将二氧化碳排出,④从分液漏斗中滴加适量水,观察紫色的干燥纸花不变色,说明使石蕊变色的物质不是水,③从a端通二氧化碳,观察紫色的干燥纸花变红色,说明使石蕊变色的物质是碳酸
故答案为:(1)热水;氧气(或空气);(2)②③①④③
(1)燃烧的三个条件:可燃物,与空气(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三者同时满足才能发生燃烧,白磷放入广口瓶没燃烧,说明温度不够,加热水后没燃烧,说明氧气的量不足,由这个试验说明燃烧的三个条件同时满足才行
(2)酸能使石蕊变色。二氧化碳和水能反应生成碳酸,因此将二氧化碳和水分开接触石蕊看现象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对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蓝紫色火焰
B. 磷在空气中燃烧出现白雾
C.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
D. 铜与稀硫酸反应,产生气泡,溶液变蓝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近日,科学家开发出了强度为钢5倍的新型水凝胶复合材料,这种环保型纤维增强水凝胶含水量40%.下列关于该复合材料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其中水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B. 其中含有的水与普通的水化学性质不同
C. 它是一种混合物
D. 它是一种可以代替钢筋的材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你认为下列做法与这理念不相符的是( )
A. 工业废水经处理达标后排放
B. 植树造林,禁止乱砍滥伐树木
C. 自带水杯出行,不用一次性纸杯
D. 将校园散落的塑料袋、树叶集中焚烧,保持整洁的环境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将6.8 g含杂质的锌粒加入到80 g过量的稀硫酸中(锌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Zn+H2SO4=ZnSO4+H2↑;杂质不溶于水,也不与稀硫酸反应),充分反应后过滤,称得滤液质量为86.3 g。试计算:
(1)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
(2)锌粒中所含锌的质量分数(精确到0.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有关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不具有对应关系的是
A. 氮气性质稳定,可用作灯泡填充气
B. 铝合金能导电,可用作飞机机身材料
C. 干冰升华吸热,可用于冷藏食品
D. 金刚石质地坚硬,可用于切割玻璃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岩盐之都”河南叶县盛产食盐。食盐的主要成分NaCl由
(填“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除去食盐水中泥沙等不溶性杂质的方法是 ;电解食盐水可制烧碱:2NaCI + 2H2O 通电 2NaOH + H2↑+X↑,则X的化学式为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对甲、乙、丙三种金属活动性的实验研究过程如下:(1)取大小相等的三种金属片,分别放入硫酸铜溶液中,一段时间后,甲、丙表面出现红色物质,乙没有现象。(2)取大小相等的甲、丙两种金属片,分别放入相同的稀盐酸中,甲、丙表面都产生气泡,但甲产生气泡的速率明显比丙的快。则甲、乙、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 )
A. 甲>丙>乙 B. 丙>乙>甲 C. 甲>乙>丙 D. 丙>甲>乙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