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课堂上老师按图Ⅰ装置进行分子运动实验时同学们闻到了一股难闻的刺激性气味课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对原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装置如图Ⅱ所示,
(1)图I大烧杯中的实验现象是_____。
(2)同学们按图Ⅱ装置进行了如下实验操作。
(步骤1)向B、C、E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5mL的蒸馏水各滴入1~2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观察溶液颜色。
(步骤2)在A、D试管中分别加入2mL浓氨水,立即用带橡皮塞的导管按实验图Ⅱ连接好并将D试管放置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
回答问题:
①实验中,E所起的作用是_____;图Ⅱ,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B 试管中_____,C试管中_____。
②除了证明分子运动,由此实验还可以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
③对比改进前的实验,改进后实验的优点是_____。
【答案】甲中液体变红 作对比 酚酞溶液慢慢变红色 酚酞溶液很快变红色 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防止氨水扩散到空气中,同时可以证明分子的运动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解析】
(1)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氨气遇到的酚酞试液变红。故甲烧杯中溶液由无色逐渐变红;
(2)①E试管放有酚酞溶液的目的是与B、C中的酚酞溶液做对照或者对比;
②图Ⅱ实验可以看出C中酚酞溶液比B中先变红,因为D放在热水中,氨分子运动的快。由此可以得到的实验结论是:①浓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②分子在不断运动,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③对比改进前的实验,改进后实验的优点是能够防止氨气扩散到空气中,污染大气;能够得出在不同温度下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的差异。
故答案为:(1)甲中液体变红;
(2)①作对比;B试管中的酚酞溶液慢慢变红色,C试管中的酚酞溶液很快变红色;
②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③防止氨水扩散到空气中,同时可以证明分子的运动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试管是实验室最常见的仪器。如图所示,在不同的化学实验中试管口的朝向不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向试管中加入块状固体,试管口的朝向可先如图②后如图①
B.用胶头滴管向试管中滴加液体时,试管口可朝向如图③
C.给试管中的固体加热,试管口的朝向可如图④
D.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试管口的朝向可如图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甲同学为了区别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溶液,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四组实验方案。
(1)其中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_____。
(2)在C组实验中发生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3)实验结束后,甲同学将A、C组四支试管中的溶液倒入同一容器中,看到溶液变浑浊,该现象说明有_____生成(填化学式),滴入酚酞后溶液呈红色。
(4)滴入酚酞后溶液呈红色,说明溶液呈碱性。使溶液呈碱性的物质是什么呢?甲同学进一步推测:溶液中呈碱性的物质可能是碳酸钠、氢氧化钙和NaOH三种物质中的一种,或是三种物质两两混合组成的混合物。
(5)为了验证推测,甲同学查阅资料,获悉氯化钡溶液呈中性,并设计如下实验加以验证。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空白:
实验内容 | 预测现象 | 结论 |
取少量容器中的上层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静置 | ①若有白色沉淀,溶液呈无色 | 物质是碳酸钠 |
②若无沉淀生成,溶液呈红色 | 物质是氢氧化钙 | |
③若有白色沉淀,溶液呈红色 | ___________________ |
(6)乙同学认为甲同学第②步验证的结论不严密,原因是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是国之重器、国之利器,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2018年10月23日,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建造港珠澳大桥需要铝合金等大量金属材料,结合所学化学知识回答有关问题
(1)铝既能与盐酸反应,又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将铝片加人氢氧化钠溶液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在此反应中X的化学式为_________,生成物NaAlO2中铝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_____。
(2)铝铁、铜是生活中常见金属,利用下列各组试剂,能验证三种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是__________。
A Al、Cu、FeSO4溶液
B Fe、AlCl3溶液、CuCl2溶液
C Al、Fe、Cu、稀盐酸
D Cu、Al(NO3)3溶液、Fe(NO3)2溶液
(3)镁、铝都是一种常见的金属,中学化学中经常使用镁、铝的单质及其化合物进行实验。小柯用放置很久的铝箔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氢气质量和反应时间关系如图所示。
①在0~t1时间段内,铝箔表面看不到明显的气泡,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在t2~t3时间段产生气泡的速度逐渐变缓,直到反应停止时,铝箔还有大量剩余,t2~t3时间段产生气泡速度变缓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向MgO与过量的盐酸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时,刚开始没有出现白色沉淀[Mg(OH)2],随着氢氧化钠溶液的加入,逐渐出现白色沉淀。请回答刚开始没有出现白色沉淀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所示,将滴有酚酞试液的滤纸条放在试管中,试管口塞上一团脱脂棉。
(1)用仪器A吸取浓氨水,滴在脱脂棉上(10~15滴)。A的名称是:_____,其用途是________。
(2)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这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
(3)实验中,往往在试管下放一张白纸,白纸的作用是_____。
(4)某同学做此实验时,发现滤纸条上没有变色,而试管中所塞的脱脂棉却变成了红色。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错误操作可能是_______________,这一实验还说明,两种试剂中____具有挥发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液化石油气的主要成分是丙烷、丁烷、丙烯、丁烯等,这些物质均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液化石油气的燃烧产物进行了如下探究。
[作出猜想]液化石油气的燃烧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
[实验验证] (1)将干冷的小烧杯罩在液化石油气燃烧产生的火焰上方,观察到烧杯内壁有小水珠出现,证明有水生成。
(2)将干冷的小烧杯罩在液化石油气燃烧产生的火焰上方,一段时间后将烧杯迅速倒转并注人澄清石灰水,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有_____生成。
[交流讨论]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用液化石油气做饭后锅底有不少黑色物质,经分析,同学们一致认为黑色物质是液化石油气不充分燃烧生成的_____。由此他们猜想液化石油气燃烧后还可能生成一氧化碳。
[实验分析](1)将液化石油气燃烧生成的气体依次通过如图所示装置,B装置的作用是_____。
(2)观察到D中黑色粉末变成红色,E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液化石油气燃烧时有一氧化碳生成,请写出装置D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拓展延伸]从环保角度看,该装 置存在明显的缺陷,改进方法是_____。
[反思提高]含碳燃料不充分燃烧会生成氧化碳等物质,浪费资源且污染环境。为使含碳燃料充分燃烧,应采取的措施是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为测定含少量氯化钠杂质的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某化学兴趣小组进行如下实验,取5.7g的样品放置于烧杯中,加入30g水全部溶解,向烧杯中滴加一定质量的10%的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反应过程用精密仪器测得烧杯和药品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数据记录如下:
反应时间/s | 0 | 5 | 10 | 15 | 20 | 25 |
烧杯与药品的质量/g | 207.8 | 207.25 | 206.7 | 206.15 | 205.6 | 205.6 |
通过计算回答:
(1)产生的二氧化碳的质量是多少克_______;
(2)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_______(结果保留到0.1%,下同);
(3)所得到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4分)亮亮做家务时接触到下列用品。
用品 | 脱氧剂 | 洁厕灵 | 炉灶清洁剂 |
有效成分 | 还原铁粉 | 盐酸 | 氢氧化钠 |
(1)他清理垃圾时发现一袋脱氧剂,拆开后看到还原铁粉已生锈,铁生锈的原因是 。
(2)他选用洁厕灵清除水垢(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其原理 。
(3)他清洗炉灶时戴上橡胶手套,以防清洁剂与皮肤直接接触,其原因是 。
(4)做完家务,他用Vc泡腾片冲了一杯饮料。下列Vc泡腾片的主要成分中,属于有机物的是 (填字母序号)。
A.维生素C()
B.柠檬酸()
C.碳酸氢钠()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