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20.在电解水的实验中,对观察到的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正极产生氢气
B.与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内汇集的气体体积大
C.正负两极产生的气体质量比为1:8
D.与电源正负极相连的试管内汇集的气体体积比为1:2

分析 电解水时,与正极相连的试管产生的是氧气,与负极相连的试管产生的是氢气,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约为1:2.

解答 解:A、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负极产生氢气.错误.
B、与电源正、负两极相连的试管内汇集的气体分别是氧气和氢气,体积比为1:2,与电源负极相连的试管内汇集的气体体积大,错误;
C、与电源正、负两极相连的试管内汇集的气体分别是氧气和氢气,体积比为1:2.看不出质量比为1:8,错误.
D、与电源正、负两极相连的试管内汇集的气体分别是氧气和氢气,体积比为1:2.正确.
故选:D.

点评 化学实验现象是化学实验最突出、最鲜明的部分,也是进行分析推理得出结论的依据,掌握物质的性质和相互之间的反应关系,有助于提高观察实验、进行实验的能力.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0.根据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表,回答下列问题:
10℃20℃30℃40℃50℃60℃70℃
氯化钠35.8g36.0g36.3g36.6g37.0g37.3g37.8g
硝酸钾20.9g31.6g45.8g63.9g85.5g110g138g
(1)通过分析上表数据,你有哪些发现?我发现了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或氯化钠的溶解度和硝酸钾的溶解度都是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大)
(2)写出硝酸钾和氯化钠具有相同溶解度时的温度范围(限表中相邻两个温度之间)20℃-30℃
(3)在50℃时,100g水中加入90g硝酸钾,充分搅拌所得溶液为饱和溶液(填“饱和溶液”或“不饱和溶液”)
(4)在10℃时,氯化钠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大于硝酸钾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1.如图是A、B、C三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下列错误的是(  )
A.、50℃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是A>B>C
B.、50℃时,把50gA放入50g水中能形成75gA的饱和溶液
C.、升高溶液温度能将接近饱和的C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
D.、分别将A、B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从50℃降至20℃时,溶液中析出固体质量A>B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8.加热氢氧化钙与氯化铵固体发生如下反应:2NH4Cl+Ca(OH)2$\frac{\underline{\;\;△\;\;}}{\;}$CaCl2+2X↑+2H2O,试推测X的化学式是(  )
A.NO2B.H3NC.HClD.NH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5.已知A、B两种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为:,请根据提示回答:

(1)元素的化学性质由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填“质子数”或“中子数”或“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2)若A、B是中子数和质子数均相同的不同种粒子,则X=16,a=8.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5.下列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氧气无色无味B.铝呈银白色C.蔗糖易溶于水D.碳酸易分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2.某些金属氢化物与水反应可生成碱和氢气,如:NaH+H2O=NaOH+H2↑.CaH2与足量Na2CO3溶液发生反应的生成物是(  )
A.Ca(OH)2和H2B.CaCO3、NaOH和H2C.NaOH和Ca(OH)2D.Ca(OH)2、CaCO3和H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9.如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其晶体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据图回答:
(1)t1℃时甲的溶解度是30g.
(2)甲中含有少量的乙时,可通过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
(3)将t2℃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各100g,均降温到t1℃,则三种溶液中溶剂的质量大小关系正确的是D(填选项).
  A.乙>甲=丙   B.甲=乙>丙    C.甲>乙>丙     D.丙>乙>甲
(4)若丙为氢氧化钙,向盛有饱和石灰水的烧杯中加入生石灰,溶液立即变浑浊,可能的原因是ABD(填字母).
A.生石灰与水反应的生成物不再溶解
B.反应放热,溶液温度升高,溶解度降低
C.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
D.生石灰与水反应消耗水,溶剂减少,有溶质析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0.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其中所占体积分数最大的气体是(  )
A.氮气B.氧气C.二氧化碳D.稀有气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