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请回忆你曾观察、学习过的二组实验.
第一组实验:取四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纸花,分别按如图1进行实验.

(I)(II)(III)(IV)
现象紫色纸花变红紫色纸花不变色紫色纸花不变色紫色纸花变红


分析
①验(III)验证了:二氧化碳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
实验(Ⅳ)验证了;二氧化碳的水溶液能使紫色石蕊变红
②通过实验(I)、(Ⅳ),可验证酸的一条化学性质是: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③实验(Ⅳ)结束后,将纸花用酒精灯小心加热烘烤后纸花又变紫,说明碳酸热稳定性差,受热易分解.
第二组实验:
(1)某同学按图2装置对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实究,观察到反应后天平不平衡,该反应质量守恒定律符合(填“符合”或“不符合”),天平不平衡的理由是反应生成的CO2气体逸出,导致天平不平衡.
(2)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变的是①②⑤(填序号).
①原子种类  ②原子数目  ③分子种类 ④分子数目 ⑤元素种类 ⑥物质种类
(3)硝酸在工业生产中且有广泛的应用.工业上制取硝酸的关键反应为:4NH3+5O2$\frac{\underline{催化剂}}{△}$4NO+6R
,其中R的化学式为H2O(填化学式).

分析 第一组实验:显酸性的溶液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二氧化碳不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二氧化碳能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
碳酸不稳定,受热容易分解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第二组实验:(1)化学变化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由于碳酸钠与盐酸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没有在所称的质量内,所以反应后因气体逸散天平不平衡;
(2)化学变化是分子分成原子然后原子重新结合成新的分子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分子发生了改变,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也发生了改变;
(3)根据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不变,根据反应物的分子构成及参加反应的分子个数,推断生成物R的分子构成.

解答 解:第一组实验:
喷水后的紫花放入二氧化碳中,紫花变红色,是因为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了碳酸,碳酸使紫色石蕊变红色.
故填:紫色纸花变红.
①实验Ⅲ中的紫花不变色,验证了二氧化碳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
实验Ⅳ验证了二氧化碳的水溶液能使紫色石蕊变红.
故填:二氧化碳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二氧化碳的水溶液能使紫色石蕊变红.
②通过实验Ⅰ、Ⅳ,可验证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故填: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③实验Ⅳ结束后,将纸花用酒精灯小心加热烘烤后纸花又变紫,说明碳酸的热稳定性差,受热易分解.
故填:热稳定性差,受热易分解.
第二组实验:
(1)由于装置没有密封,碳酸钠与盐酸反应产生的气体二氧化碳逸散到空气中,而使反应前后天平不平衡;如果二氧化碳气体不逸出,反应前后天平保持平衡;这一现象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反应是遵循质量守恒的;
故填:符合;反应生成的CO2气体逸出,导致天平不平衡;
(2)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原子是最小的微粒,原子的种类、个数一定不变,组成物质的元素的种类也一定不变;而分子的种类、物质的种类是一定发生改变的;分子的数目有时也会相等;
故填:①②⑤;
(3)反应前N、H、O元素的原子个数分别为4、12、10;而反应后4NO中含4个N、4个O原子,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个数不变,6个R分子中应含有12个H原子和6个O原子,则每个R分子由2个H原子和1个O原子构成,其化学式为H2O;
故填:H2O;

点评 实验现象是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外在反映,要学会设计实验、分析实验,善于根据实验现象总结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1.现有大理石120g,经高温煅烧后总质量减少了44g.
(1)生成气体的质量是g
(2)大理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2.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请从A、熟石灰;B、纯碱;C、生石灰;D、硫酸铜;E、浓硫酸;F、盐酸这六种物质中,选择适当的物质用序号和化学用语填空.
(1)能与酸发生中和反应的物质是A;化学方程式是2HCl+Ca(OH)2═CaCl2+2H2O
(2)目前市场上有一种食品“急速及食”里面有一种物质与水作用放热的是C;
(3)我国著名化学家侯德榜发明的联合制碱法中制的“碱”是指纯碱,它的化学式为Na2CO3,它和盐酸反应化学方程式是Na2CO3+2HCl═2NaCl+H2O+CO2
(4)用于检验水的物质是D
(5)常用于干燥氢气、氧气、二氧化碳气体的物质是E.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9.实验室有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1)写出图中有标号仪器的名称:a.酒精灯;b.集气瓶.
(2)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B(填装置的字母代号,下同),收集装置是E.
(3)在实验室里,通常用下列方法制氧气:①双氧水和二氧化锰混合;②加热分解高锰酸钾.其中最能体现“节能环保”理念的制备方法是①(填序号).
(4)某同学用C装置集满一瓶氧气后,实验时发现氧气不纯,原因可能是集气瓶内未装满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6.(1)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请用化学用语填空:
①3个镁原子3Mg; 
②硫酸根离子SO42-
③标出氧化铁中铁元素的化合价$\stackrel{+3}{Fe}$2O3
(2)写出符号“4CO2”中数字的含义:
①“4”表示二氧化碳分子个数为4;
②“2”表示一个二氧化碳分子中含有两个氧原子.
(3)香烟烟气中含有多种有害物质,毒副作用大.不吸烟的人能闻到烟味的原因是分子在不断的运动;随手丢弃的烟头还容易引发火灾,原因是C(选填字母).
A.提供可燃物     B.提供氧气    C.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4)一旦发生火灾,消防队员通常用水来灭火,该方法灭火的化学原理是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如表是元素周期表中部分元素的相关信息,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5)质子数为11的元素名称是钠,该元素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电子(填“得”或“失”).
(6)原子序数为9和17的元素化学性质相似是因为它们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等.
(7)表中同一周期元素的变化规律是最外层电子数从1~8递变(写出一种即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6.在图中,甲图是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装置的示意图,乙图是高炉练铁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甲图中的实验现象:玻璃管中红棕色粉末逐渐变黑,试管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2)甲图中装置的不足之处是:没有设计尾气处理装置.
(3)请写出高炉中生成铁的化学方程式:Fe2O3+3CO$\frac{\underline{\;高温\;}}{\;}$2Fe+3C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3.如图所示为实验室中常见的气体制备和收集装置.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应选用发生装置B(填字母序号),反应的化学方程为2H2O2$\frac{\underline{\;MnO_2\;}}{\;}$2H2O+O2↑.若用装置D收集氧气,验满方法将带火星的木条平放在b管口处,木条复燃,证明氧气满了.
(2)欲使用装置D用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则气体应从a(填“a”或“b”)端通入;欲使用装置D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并测定收集到的氧气的体积,应先将瓶中装满水,再将气体从b(填“a”或“b”)端通入,还需要用到的仪器是量筒.
(3)已知一氧化氮气体难溶于水,在空气中容易与氧气发生反应,则收集一氧化氮气体时应选用图中装置E(填字母序号).
(4)如图F,红磷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冒出大量的白烟,放出热,而瓶底预先放入少量水的目的是防止污染空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推断题

5.酸碱反应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有密切的关系.
物质ABCD
肥皂水食醋牙膏食盐水
pH10397
(1)由于人的胃液里有盐酸,因此胃液分泌过多会引起胃病,服用含有氢氧化铝的药物可缓解病痛.其治疗的化学原理为(用化学方程式表示)Al(OH)3+3HCl═AlCl3+3H2O.
(2)做馒头发酵面团时,会产生乳酸等有机酸,蒸馒头前需加进适量的纯碱或小苏打等碱性物质,它们相互作用产生了CO2气体(填化学式),使蒸出的馒头疏松多孔;若加入的碱性物质过多,可向面团或蒸锅中滴加少许含食醋(填物质名称)的酸性调味料,否则蒸出的馒头会变涩,颜色发黄.
(3)未成熟的水果大多具有涩味,这是因为水果里含有鞣酸.脱涩的方法之一是:先用少量的水将生石灰化成石灰乳,该变化的化学方程式是CaO+H2O═Ca(OH)2,然后把它用清水稀释,取上层清夜,浸泡水果5至6天即可除去涩味.
(4)人被昆虫叮咬后皮肤红肿起泡,这是由于昆虫在皮肤内注入了少量甲酸所致.把少许如表所列的生活常用品A或C(填编号)涂在被咬的皮肤上,痛痒便会消失.
(5)请你再举出一种生产、生活中常见的利用酸碱的例子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6.已知NH4NO3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如表
温度/℃051015202530
溶解度/g122130140160190220250
20℃时,把70g NH4NO3溶解在50g水中.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所得溶液是否饱和?(要求写出判断依据)
(2)若上述溶液不饱和,用哪些方法可使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