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有关反应:2CuO+C2Cu+CO2↑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CuO 具有氧化性 B.C 发生了还原反应
C.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没有改变 D.反应前后固体的质量不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广东省河源市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化学试卷 题型:实验题
请根据下列装置,回答问题:
(1)写出标号的仪器名称:①_______;②_______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可以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填写装置序号),化学方程式是___。
(3)若选用A装置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来制取氧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若要收集较纯净的氧气,可选用的收集装置是____(填写装置序号)。
(4)将B装置改成下图装置来制取二氧化碳,通过控制底部破损的小试管升降,这一改进的主要目的是___
(5)常温下,乙炔是一种无色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实验室常用碳化钙固体与食盐水在常温下来反应制取乙炔。现选择合适的装置来制取并收集乙炔,应该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填装置序号,下同),收集装置是__。若用如图装置收集乙炔(瓶内预先装满水),乙炔应从__端进入选填“a”或“b”。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广东省深圳市部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中国科研团队首次证实了天然铀单质的存在。用于核电工业的一种铀原子中含有92个质子和143个中子。有关该原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相对原子质量为143 B. 原子序数为92
C. 核外电子数为92 D. 属于金属元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7-2018学年科粤版九年级化学第五单元第二节基础练习 题型:填空题
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观察如图示意图,回答问题:
(1)从宏观看以上四种物质都是由_____组成;
(2)石墨可以导电,金刚石不能,从微观看石墨和金刚石的物理性质不同的原因是_____;
(3)从物质分类的角度看,木炭不同于其他三种物质.前面三种属于_____, 木炭属于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7-2018学年科粤版九年级化学第五单元第二节基础练习 题型:填空题
在用石灰浆刚粉刷过墙壁的室内放一个炭火盆,发生的化学反应有①_____ ,②_____ ,因为有_____ 生成,墙壁表面有一层水珠,过一段时间由于炭火的烘烤,墙壁不但干燥得快,而且由于生成有_____ ,变得又白又坚硬.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7-2018学年科粤版九年级化学第五单元第二节基础练习 题型:单选题
下列物质中性质与用途不相关联的是( )
A.金刚石很硬﹣刻划玻璃 B.石墨导电﹣作电极
C.CO可燃﹣作燃料 D.CO2溶于水﹣灭火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7-2018学年科粤版九年级化学第五单元第二节基础练习 题型:单选题
取两块大小相同的干冰,在一块干冰中央挖一个小穴,撒入一些镁粉,用红热的铁棒把镁点燃,将另一块干冰盖上,你会看到镁粉在干冰内继续燃烧,像冰灯中装进一个电灯泡一样,发出耀眼的白光,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该实验说明金属Mg可与CO2反应 B.该实验说明干冰易升华
C.干冰中的分子间没有间隔 D.干冰升华时,CO2分子间的距离变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7-2018学年科粤版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第四节基础练习 题型:单选题
下列有关金属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金属的回收利用是保护金属资源的有效途径之一
B.炒完菜后应及时除掉锅底的水,这样可以防止铁锅生锈
C.铝在空气中易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物保护膜,故铝制品性质不稳定
D.生铁和钢是含碳量不同的铁合金,其中生铁的含碳量大于钢的含碳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上海市宝山区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一模)化学试卷 题型:综合题
某学习小组用下图中的装置A和装置B分别进行氢气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B中夹持装置省略)
①补画装置A通入氢气的导管____,试管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
②装置B中用足量一氧化碳还原0.01摩尔氧化铜,可得到铜多少克?____(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
③关于装置B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
A 澄清石灰水的作用是检验生成的二氧化碳
B 本装置中尾气处理的目的就是防止一氧化碳污染空气
C 玻璃管减少的质量一定小于石灰水增加的质量
D 根据石灰水增加的质量可算出消耗的一氧化碳质量
④从反应物角度看:装置A和装置 B的不同之处是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