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有关碳及其化合物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石墨、金刚石、C60由于原子排列方式不同,所以它们的性质不同
B. CO为可燃性气体,点燃前应该先验纯
C. 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变红,可见二氧化碳与水生成的物质显酸性
D. 上图是用木炭还原氧化铜,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O+CCu+CO↑
D 【解析】A、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石墨、金刚石、C60的结构中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它们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似,正确;B、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遇明火爆炸,所以点燃可燃性气体前,应该先验纯,正确;C、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溶液变红,是因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碳酸(而不是二氧化碳)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可见二氧化碳与水生成的物质显酸性,正确;D、木炭还原氧化铜,产物中是二氧化碳,...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四川省眉山市2018届九年级中考模拟(一)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
A. 氧化物中都含有氧元素,所以含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
B. NaOH溶液中的OH-能与酸反应,则KOH溶液中的OH-也能与酸反应
C. 酸溶液的pH<7,经测定某地所降雨水的pH=6,则该雨水为酸雨
D. 碳酸盐与盐酸反应会产生气体,与盐酸反应生成气体的物质一定都是碳酸盐
B 【解析】A、根据氧化物的概念可知氧化物只有两种元素,且必须有氧元素。含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由两种元素组成,所以不一定是氧化物,故错误;B、氢氧化钠、氢氧化钾都属于碱,碱能与酸发生中和反应,反应的实质就是氢氧根离子与氢离子反应生成水,故正确;C、pH<5.6的雨水为酸雨,故选项错误;D、碳酸盐与盐酸反应会产生气体,与盐酸反应生成气体的物质不一定都是碳酸盐,如活泼金属:镁等。故选B。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2018届九年级二轮验收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从如图获取的信息错误的是( )
A. 硒属于金属元素
B. 硒的原子序数是34
C. 硒的相对原子质量是78.96
D. 硒原子中的质子数是34
A 【解析】A、由“硒”元素的汉字名称偏旁“石”字可知,该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故错误;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为34,表示原子序数;即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34,故正确;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78.96,故正确;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为34,表示原子序数;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34;根据原子序数=...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2018届年九年级一模化学试卷 题型:综合题
化学活动小组围绕磷燃烧的化学反应,展开了如下探究活动:
(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① 表1实验记录
实验目的 |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量 |
实验装置 | 见装置1 |
现象(证据) | |
实验结论 | 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 |
则上表1中的“现象(证据)”栏目应填___________(可多选)。
A. 产生白雾 B. 放出热量 C. 产生五氧化二磷 D. 瓶内水面上升约1/5
② 同学们对该实验进行交流,你认为正确的是___________(可多选)
A. 改用放大镜聚光引燃会更合理
B. 铁丝燃烧产生固体Fe304,用铁丝代替白磷也能达到实验目的
C. 白磷(过量)燃烧熄灭后剩余气体主要是氮气,由此可看出氮气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D. 白磷燃烧结束后不能立即打开弹簧夹的原因是怕冷水进入集气瓶使集气瓶破裂
(2)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①乙同学将装置1改装为装置2,为了验证质量守恒定律还需要的仪器是___________。
②调节仪器,称量整个装置的初始质量,将胶塞上的玻璃管在酒精灯上灼烧,迅速塞紧瓶塞,重新把装置进行称量,质量为(不考虑气球带来的浮力)。实验结束之后,发现反应后质量减少(),同学们分析原因如下,你认为正确的是___________(可多选)
A. 装置漏气 B. 白磷量不足 C. 气球破损 D. 没冷却到室温就称量
(3)燃烧条件的探究
丙同学用装置3进行燃烧条件的探究(白磷的着火点为40℃)设计了如下实验:
① 实验记录
实验序号 | Ⅰ | Ⅱ | Ⅲ |
实验操作 | 将白磷浸入40℃的热水 | 将白磷浸入40℃的热水,通入氧气 | 将白磷浸入冷水 中,通入氧气 |
实验现象 | 白磷不燃烧 | 白磷燃烧 | _______________ |
② 实验分析:对比_________和__________(填实验序号“Ⅰ”“Ⅱ”“Ⅲ”),可知可燃烧物燃烧的条件是温度达到着火点。
(4)探究活动(1)(2)(3)中共同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D AC 托盘天平 AC 白磷不燃烧 Ⅱ Ⅲ 4P+5O2 2P2O5 【解析】本题考查了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探究质量守恒定律,探究燃烧的条件的实验。难度不大,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解答。 (1)①该实验的实验现象是白磷燃烧时产生白烟,放出热量,冷却后打开止水夹,瓶内水面上升约1/5,故选BD; ②A、改用放大镜聚光引燃会更合理,能防止污染,减小误差,正确;B、铁丝在空气中不...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2018届年九年级一模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通过下列图示实验得出的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
A. 图甲所示实验既说明甲烷具有可燃性,又说明甲烷中一定含有氢元素
B. 图乙所示实验既说明氢气密度比空气小,又说明氢气在常温下不与氧气反应
C. 图丙所示实验既可以用于固液分离,也可用于液液分离
D. 图丁所示实验既可以用于检验氢气的纯度,也可以检验甲烷的纯度
C 【解析】A、甲烷能燃烧,说明甲烷检验可燃性;干冷的烧杯能检验水蒸气的存在,烧杯内壁出现水雾,说明生成了水,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反应物氧气中只含有氧元素,则说明甲烷中一定含有氢元素,正确;B、图中收集氢气常用的向下排空气法,说明氢气密度比空气小,又说明氢气在常温下不与氧气反应,正确;C、过滤是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与液体分离的一种方法,可以用于固液分离,不能用于液液分离,错误;D、检验...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2018届年九年级一模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关于人体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成分探究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将空气通入澄清石灰水中不变浑浊,说明空气中不含二氧化碳
B. 呼出气体不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说明呼出气体中不含氧气
C. 空气不能在干燥玻璃片上形成水雾,说明空气中不含有水蒸气
D. 对着干燥玻璃片哈气形成水雾,说明呼出气体中水蒸气含量增多
D 【解析】A、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将空气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不变浑浊,是因为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较少(体积分数为0.03%),不能说明空气中不含二氧化碳,错误;B、氧气能支持燃烧,氧气含量越多,燃烧越旺,呼出气体不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是因为呼出气体中氧气含量较少,不能说明呼出气体中不含氧气,错误;C、水蒸气遇冷能凝结成水雾,空气不能在干燥的玻璃片上形成水雾,不能说明空气中不含有水蒸...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2018届年九年级一模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下列化学用语与所表述的意义相符的是( )
A. ——氮气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0 B. 2H——2个氢元素
C. 2Mg+2 ——2个镁离子 D. Fe3O4——氧化铁
A 【解析】A、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氮气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0;正确;B、元素不讲个数,2H表示2个氢原子,不能表示2个氢元素错误,错误;C、2个镁离子用“2Mg2+”表示,错误;D、Fe3O4表示四氧化三铁,Fe2O3表示氧化铁,错误。故选A。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四川省成都高新区2018年中考化学模拟测试卷 题型:单选题
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在火场的浓烟中逃生,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或沿墙壁跑离着火区域
B. 水能灭火主要是因为水蒸发吸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C. 空气中混有可燃性气体,遇明火时就可能发生爆炸
D. 镁条着火时,不能用二氧化碳进行灭火,可用沙子灭火
B 【解析】A、在火场的浓烟中逃生,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或沿墙壁跑离着火区域,这是正确的逃生方法,故A正确;B、水能灭火主要是因为水蒸发吸热,降低了可燃物周围环境的温度,使其低于可燃物的着火点,故B错误;C、空气中混有可燃性气体,遇明火时就可能发生爆炸,应禁止烟火,故C正确;D、镁条着火时,不能用二氧化碳进行灭火,可用沙子灭火,镁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生成氧化镁和碳,故D正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江苏省泰兴市2018届九年级二模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NaHSO4溶于水能离解出自由移动的Na+、H+、SO42-,有关NaHSO4溶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具有导电性 B. 能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C. 能与Na2CO3溶液反应产生气泡 D. 能与活泼金属反应产生气泡
B 【解析】A、硫酸氢钠溶液中有可以自由移动的离子,故可以导电,正确; B、该溶液中含有氢离子,故溶液显酸性,故能使红色石蕊试纸变红,错误; C、该溶液显酸性,故可以与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正确; D、该溶液显酸性,故可以与金属反应生成氢气,正确。故选B。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