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用化学用语填空:
(1)氧元素 2个氧原子 氯离子 。
(2)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过氧化氢和水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是 。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5分)微粒观是化学基本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化学基本观念中最基础的部分,从微观视角认识和考察物质世界是学习化学应掌握的重要思维方法。
(1)请从“构成物质微粒”的角度对下列物质进行分类:氢气、水、硫酸、铜、氯化钠、氦气。
①由原子构成的物质: ;(写化学式,下同)
②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
③由离子构成的物质: 。
(2)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将有关物质组成的下列图示补充完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6分)下图是燃气热水器示意图。
(1)某热水器以天然气为燃气。
①写出天然气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当“空气进气孔”被部分堵塞,燃烧将产生有毒气体M,M的化学式为_______。
(2)1kg不同燃料燃烧产生CO2和SO2的质量如下表所示。
①其中较清洁的燃料是______________。使用_________作燃料时最易形成酸雨。
②酸雨形成过程中某一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
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反应中“”和“”的质量比为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关于氧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氧气在低温、高压的条件下可以转化为液体或者固体
B.氧气是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来源
C.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是可燃物
D.因为氧气与氮气的密度不同,所以工业上用分离液态空气法制取氧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对某一主题的知识归纳,正确的一组是
A.有关判断 | B.能源与资源 |
●冰和二氧化碳——都是纯净物、也都是氧化物 | ●沼气、天然气——是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 |
C.化学与环境 | D.化学与生活 |
●施用化肥——越多越好 | ●大米、花生霉变——产生有毒的黄曲霉素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眼镜是人们常用的护眼工具,如图是一款变色眼镜的示意图:
(1)所标物质中属于金属单质的是 。(写一种)
(2)夏天铜螺丝部位常出现一层绿色物质,这是由于铜生锈的原因,请完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u+O2+ +H2O == Cu2(OH)2CO3
(3)该款变色眼镜的玻璃里加入了溴化银(AgBr)和氧化铜。在强光照射下,溴化银分解成溴和银,玻璃颜色变深,此反应类型属于 反应;当光线变暗时,溴和银在氧化铜作用下,重新生成溴化银,玻璃颜色变浅,氧化铜在反应中起 作用。
结合镜片材料从天然水晶、光学玻璃到光学树脂的变迁过程,请你谈一谈化学与生活的关系: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9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环境问题日益关注,同学们对煤进行了下列探究:
【提出问题】煤中是否含有碳元素和硫元素?
【查阅资料】①二氧化硫能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由紫红色变为无色),该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5SO2 + 2KMnO4 + 2H2O == K2SO4 + 2MnSO4 + 2H2SO4
②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一样,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反应原理:
SO2 + Ca(OH)2 = CaSO3↓+ H2O。
【实验探究】
实验1:甲同学进行了如图所示A、B两步实验:
实验现象:A中稀高锰酸钾溶液褪色,B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甲得出结论:煤中含有碳元素和硫元素。
乙质疑甲同学的方案的合理性,其质疑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2:乙设计并进行了如图所示实验(夹持装置略去):
实验现象:①B中溶液褪色;②C中溶液变浅;③D中溶液变浑浊。
乙得出结论:煤中含有碳元素和硫元素。
【交流反思】(1)将煤磨成煤粉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中装置C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D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某工厂因生产需要每年要燃烧含硫0.8%的煤10000吨(假设煤中的硫为单质状态),利用方程式计算,若未经处理该工厂每年会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硫质量是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下列化学用语书写错误的是
A.+2价的镁元素 Mg+2 B.亚铁离子Fe2+
C.2个氮原子2N D.3个铵根离子 3NH4+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