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生产实际应用)
小明同学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孝河湿地公园远足活动,他用矿泉水瓶装了一些河水,带回了实验室,在老师的指导下,按如图1流程进行实验,制取蒸馏水。请回答下列问题。
(1)明矾的作用是明矾溶于水生成的胶状物可以_____。
(2)小明用如图2所示装置进行了过滤。下列操作方法正确的是_____
A.玻璃棒靠在一层滤纸的一边
B.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烧杯的内壁
C.滤纸的边缘低于漏斗边缘
D.液面不低于滤纸边缘
(3)利用活性炭的吸附作用,不仅可以滤去其中的不溶性物质,还可以除去水中的_____。
(4)上述可降低水硬度的操作是_____。实验结束后,发现容器内壁附着许多水垢,说明小明所取水样为_____(填“硬水”或“软水”)。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是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X表示______,Y表示______
(2)当X=12时,Y=______;
(3)当X=17时,该粒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则Y=______。
(4)当Y=1时,该粒子易______电子,变成带______电荷的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用如图所示装置来进行通电分解水的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试管1的气体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B. 电源A端是负极,电源B端是正极
C. 试管1中的气体是氢气,试管2中的气体是氧气
D. 此实验说明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现有铜与另一种金属R(可能是银、镁、铁中的一种)的混合粉末。欲确定R的成分,请你一起完成:
(1)请将银、镁、铁三种金属的元素符号填写在下列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的相应位置。
(2)取少量的金属粉末于试管中,逐滴加入稀硫酸,有气泡产生,则R不可能是 。
(3)待不再产生气泡时,再进行 (填写一种实验操作方法),得到溶液和铜。然后往溶液中加入洁净的锌片,锌片表面有金属析出,则R是 。
(4)写出金属R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该反应的基本类型属于 (选填“化合”、“分解”、“置换”或“复分解”)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实验室部分装置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标有序号的仪器名称:①_____;②_____。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是_____,发生及收集装置为_____(填序号)。
(3)实验室用石灰石与盐酸反应可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_____,应选择的气体发生装置为_____(填序号)。将生成的二氧化碳通入F装置,a处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b处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
(4)实验室制取某气体,可用C也可用E装置收集,推测该气体的物理性质是_____(填序号)。
A 密度小于空气 B 易溶于水C 密度大于空气 D 难溶于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化学课上,同学们对分子的性质展开以下探究。
(情景创设)
情景1.老师在手帕上撒了一些香水,过了一会儿,同学们都闻到了香味。
情景2.资料介绍:“用热水泡茶,3﹣4分钟后,香气和口感最佳。用冷开水泡茶,约8﹣10小时后,茶味甘醇可口。
(提出问题)以上情景说明分子具有什么性质呢?
(作出猜想)猜想一:分子之间有间隔。
猜想二:分子在不停地运动,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步骤一: 完成如图所示的实验,静置一段时间后观察。 提示:(1).氨水是氨气溶于水形成的。 (2).酚酞溶液中有水。 (3).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 实验现象:______ | 猜想二正确 |
步骤二:将少量、等量的品红同时放入分别 盛有_____的A、B两烧杯中,静置一段时间后观察。如图所示。 提示:品红能溶于水,形成红色溶液 | 实验现象 ______ |
(实验反思)生活中还有许多能体现温度影响分子运动速率的事例,请举一例: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某同学为探究Cu﹣Zn合金中Cu的质量分数,先后进行了三次实验,实验数据如下表:
实验次数 项目 | 第一次 | 第二次 | 第三次 |
所取合金的质量/g | 20 | 20 | 40 |
所加稀硫酸的质量/g | 100 | 120 | 80 |
生成氢气的质量/g | 0.4 | 0.4 | 0.4 |
根据该同学的实验,试回答以下问题:(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Cu﹣64、Zn﹣65、H﹣1、S﹣32、O﹣16)
(1)上表三次实验中,合金里的Zn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稀硫酸溶液的质量是_____ g.
(2)该Cu﹣Zn合金中Cu的质量分数是多少_____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有关物质之间的部分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其中“一”表示物质之间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之间 的转化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物质 X 是一种常见的化合物,是一种有毒气体
B. 反应⑤一定需要高温条件
C. 向 Ca(OH)2 溶液中加入 CaO,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增大
D. 图中的所有反应均不属于置换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都离不开金属。
(1)新型材料纳米级铁粉具有广泛的用途,它比普通铁粉更易与氧气反应,其制备的主要流程如图所示。
髙温反应器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反应前需向反应器中通入氮气,目的是__________;
(2)金属活动性顺序有重要的应用。铜、铝、铁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金属,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探究铝、铜、铁三种金属的有关性质时,进行了如图的实验:
在A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将A实验结束后①、②试管内的物质倒入烧杯中,发现烧杯中的红色固体物质明显增多,其原因是__________,一段时间后过滤,滤液中的溶质一定有________(填化学式);
(3)某同学在—定质量的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铁粉,充分反应后,他对反应过程进行了分析,得到了以下几个图像(横坐标表示加入铁的质量),其中错误的是_______(填字母序号)。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