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现有五种变化:

土壤和水混合后得到泥水.

氢气+氧气水.

乙炔+氧气水+二氧化碳.

碱式碳酸铜氧化铜+二氧化碳+水.

盐酸+氨气氯化铵.

其中属于化合反应的是________,属于分解反应的是________,由此你认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各有什么特点_______________.

;;化合反应的特点是“多变一”,分解反应的特点是“一变多”. 【解析】 (1)土壤和水混合后得到泥水,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2)(5)均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反应后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均属于化合反应;(4)是一种物质反应后生成两种以上的物质的反应,属于分解反应;由此可以看出,化合反应其特点可总结为“多变一”,分解反应其特点可总结为“一变多”。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7-2018学年仁爱版九年级化学专题三第一单元基础题 题型:单选题

下列有关分子、原子、离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水通电分解说明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

B. 水银柱受热上升,说明温度升高,分子的间隔变大

C. 原子得失电子可以变成离子,离子不能转化为原子

D. 搜救犬能搜救地震中的幸存者说明分子很小

A 【解析】 A、水通电得到氢气和氧气,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反应前后分子发生了变化,所以能证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故A正确;B、水银是由汞原子构成的,应该是原子之间的间隔变大,故B错误;C、原子、分子、离子可以互相转化,故C错误; D、搜救犬能根据人体发出的气味发现幸存者是因为人体中的气味的分子在不断地运动,运动到了搜救犬的鼻子之中,故D错误;故选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9届九年级仁爱版化学上册专题二空气和水单元检测试卷 题型:实验题

小凯同学欲通过实验证明“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这一命题.她设计并完成了下表所示的探究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总结

实验一

取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于试管中,伸入带火星的木条

有气泡产生,木条不复燃

过氧化氢常温下能分解产生氧气,但是放出氧气慢而且少

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实验二

向盛有5mL5%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中加入二氧化锰,伸入带火星的木条

________

二氧化锰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

(1)请你帮小凯同学填写上表中未填完的空格.

(2)小悦同学认为仅由上述实验还不能完全得出表内的“总结”,她补充设计了两个方面的探究实验,最终完成了对“命题”的实验证明.

第一方面的实验操作中包含了两次称量,其目的是:________;

第二方面的实验是利用“实验二”反应后试管内的剩余物继续实验.接下来的实验操作是:________,观察到有大量气泡产生,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MnO2仍然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即MnO2________没变.

有大量气泡产生,木条复燃比较MnO2在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前后的质量倾倒掉反应后的液体,向剩余的固体中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伸入带火星的木条化学性质 【解析】 (1)由于二氧化锰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所以,向盛有5mL5%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中加入二氧化锰,伸入带火星的木条,产生的现象是:有大量气泡产生,木条复燃; (2)催化剂的作用是:加快了反应的速度,自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发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9届九年级仁爱版化学上册专题二空气和水单元检测试卷 题型:单选题

依据如图所示,小兰自制净水器进行实验,从上口倒入带有红色的水之后,最初下口出现的是黑水,一段时间后,下口出现的是红水,于是小兰改进了自己的净水器.关于小兰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出现墨水说明刚好做好的净水器需要被洗涤

B. 出现红水说明活性炭没有起吸附作用

C. 小兰应减少净水器中的活性炭

D. 小兰应在净水器中加入更多的石英沙

A 【解析】 A、由于刚好做好的净水器中存在较多量小颗粒的活性炭,它很容易从纱布及蓬松棉中随水流出,所以使用前应对过滤器进行洗涤操作,以去除小颗粒的活性炭,该选项说法正确; B、活性炭具有吸附色素的作用,出现红水说明活性炭对红水吸附作用不充分,可能是活性炭量较小的原因,不代表活性炭没有起到吸附作用,该选项说法错误;C、由B的分析可知净化后水仍然是红色可能是因为活性炭较少,因此小兰应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9届九年级仁爱版化学上册专题二空气和水单元检测试卷 题型:单选题

如图所示装置也可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对该实验认识不正确的是( )

A. 红磷的量不足会影响实验结论 B. 装置不漏气是实验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C. 将红磷改为碳也能得到正确的实验结论 D. 钟罩内气体压强的减小会导致水面的上升

C 【解析】 试题根据“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的原理和注意事项等分析。 A.当红磷的量不足时,就不足以消耗钟罩内所有的氧气(理论上),则压强的变化较正常情况下要小,则水面上升的位置就偏低,直接导致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测定的结果偏小,故会影响实验结论,正确; B.装置不漏气是保证该实验成功的前提条件,因为如果装置漏气,则无法实现钟罩内应有的压强改变,也就无法测定出空气中氧气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章身边的化学物质单元检测试卷 题型:多选题

下列关于催化剂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一个反应只有一种催化剂 B. 一种物质只能作一个反应的催化剂

C. 一个反应可以有多种催化剂,它们的催化效果可能不同 D.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发生变化,状态有可能改变

CD 【解析】 A、同一个反应可能有不同的物质作催化剂,如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可燃选用二氧化锰、氧化铜、硫酸铜溶液作催化剂,故选项说法错误;B、一种催化剂不是只能对某一个化学反应起催化作用,对其它的反应也能起催化作用,故选项说法错误;C、一个反应可以有多种催化剂,它们的催化效果可能不同,故选项说法正确;D、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发生变化,状态有可能改变,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CD。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章身边的化学物质单元检测试卷 题型:单选题

对于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

B. 碳在氧气中燃烧,有红色的火焰

C. 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D.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大量白烟

D 【解析】试题A、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不是描述的实验现象,错误;B、碳在氧气中燃烧,不会产生红色的火焰,错误;C、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错误;D、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粉末,实验现象为:生成大量白烟,正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仁爱版九年级化学上专题一走进化学殿堂单元检测试卷 题型:多选题

下列叙述符合化学史实的是( )

A. 最早得出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结论的化学家是拉瓦锡

B. 英国的科学家卢瑟福发现了电子

C. 俄国的化学家门捷列夫发表了元素周期表

D. 居里夫人提出了原子学说

AC 【解析】 A、最早得出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结论的化学家是拉瓦锡,故A正确;B、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发现电子,故B错误;C、俄国的化学家门捷列夫发表了元素周期表,故C正确;D、提出原子论的科学家是道尔顿,故D错误。故选AC。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松山区2017届九年级期末质量监控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在化学反应前后,肯定不会变化的是( )

①原子的数目 ②分子的数目 ③元素的种类 ④物质的质量总和 ⑤物质的种类 ⑥物质的体积 ⑦物质的状态

A. ①③④ B. ①④⑥ C. ①③⑦ D. ②④⑤

A 【解析】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在化学反应前后,肯定不会变化的是:①原子的数目,③元素的种类,④物质的质量总和。故选A。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