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下列各组物质在给定条件下能大量共存的是
A.在pH=l的溶液中:NaCl、Na2CO3、Na2SO4
B.在pH=2的溶液中:KCl、Na2SO4、HNO3
C.在pH=13的溶液中:CaCl2、Na2CO3、NaOH
D.在pH=14的溶液中:FeCl3、Ba(NO3)2、CaCl2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BGO是我国研制的一种闪烁晶体材料,曾用于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的著名实验。BGO是锗酸铋(化学式为Bi4Ge3O12)的简称。已知在BGO中锗(Ge)的化合价与GeO2中锗的化合价相等,则在BGO中铋(Bi)的化合价为 ( )
A. +5 B. +4 C. +3 D. +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4分)亚硝酸钠是一种食品添加剂,按照《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规定,食品中允许添加限量为70mg/kg,不可超量、超范围使用。亚硝酸钠外观酷似食盐且有咸味,如果将亚硝酸钠(NaNO2)误作食盐食用或摄入过量亚硝酸盐后,可引起中毒,甚至死亡。亚硝酸钠和食盐的有关资料如下:
项目 | 亚硝酸钠(NaNO2) | 氯化钠(NaCl) |
水溶性 | 易溶,在15℃时溶解度为81.5g | 易溶,在15℃时溶解度为35.8g |
熔 点 | 271℃ | 801℃ |
沸 点 | 320℃会分解,放出有刺鼻气味的气体 | 1413℃ |
跟稀盐酸作用 | 放出红棕色的气体NO2 | 无反应 |
(1)根据上表提供信息,请写出鉴别亚硝酸钠和食盐的两种方法:
① ;
② 。
(2)亚硝酸钠有咸味,外形与食盐很相似,其水溶液显碱性,食盐的水溶液呈中性。根据以上叙述,鉴别亚硝酸钠溶液和食盐溶液应选用的试剂是。
(3)亚硝酸钠跟盐酸反应会生成氯化钠、两种氮的氧化物(NO2 、NO)和水,请你写出亚硝酸钠跟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所以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酸与碱的反应
B.酸和碱的溶液能与指示剂反应,所以所有的酸和碱都能使指示剂变色
C.盐是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NH4NO3中没有金属离子,不属于盐
D.盐酸溶液、硫酸溶液都能使石蕊试液变红,所以硝酸溶液也能使石蕊试液变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6分)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1)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溶液都能使无色酚酞变红,是因为它们溶液中含有共同的 _____(填离子符号)
(2)写出氢氧化钙与下列物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①与二氧化碳反应:
②与硫酸溶液反应: ③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3)关于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①农业上用氢氧化钠中和酸性土壤
②农业上用氢氧化钠和硫酸铜溶液配制波尔多液
③生活中用氢氧化钙除油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学习化学能让我们更好的认识生活和世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天然果汁中不含任何化学物质
B. 人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化学
C. 化学不能够根据人们的需要创造自然界不存在的新物质
D. 化学的研究对象是实验室中的化学药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 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选项 | 实验目的 | 实验方法 |
A | 除去CO2中的CO | 点燃 |
B | 区分火碱溶液与澄清石灰水 | 加入氯化镁溶液,观察现象 |
C | 区分羊毛与合成纤维 | 点燃,闻气味 |
D | 除去食盐溶液中的硫酸钠 | ____________________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所以灭火时也要同时控制这三个条件
B.H2O和H2O2的组成元素相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
C.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D.蜡烛燃烧生成CO2和H2O,所以蜡烛组成里一定含有C元素和H元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下列关于环境问题的说法正确的是
A.将钢铁厂的烟囱弄高些,消除尾气对环境的污染
B.积极开发使用新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在生产和生活中提倡使用节能技术和节能用具
C.要防止“白色污染”,就不能使用塑料制品
D.废旧电池只要埋入土中,就能防止其对水源的污染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