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骤 | 设计意图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实验1 | 燃烧与物质的关系 | 木条燃烧而玻璃棒不燃烧 | 可燃物才能燃烧 |
实验2 | 燃烧与氧气的关系 | 玻璃杯内蜡烛熄灭,外面的仍燃烧 | 说明燃烧还需要氧气 |
实验3 | 燃烧与温度的关系 | 小木条很快燃烧,小煤块很久才燃烧 | 燃烧还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
分析 (1)燃烧需要满足三个条件才能发生:一需要有可燃物,二可燃物需与氧气接触,三温度需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因此在探究燃烧的条件时,可通过对比实验控制其它条件相同逐一分析.
(2)在书写化学方程式时,必须熟悉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遵守质量守恒定律,依据客观事实;依据灭火的原理,根据水的性质即解答.
(3)①根据元素周期表的意义分析回答;
②在高温条件下,碳粉与氧化铜反应生成了铜和二氧化碳,在反应中碳夺去了氧化铜中的氧,与氧结合生成二氧化碳.据此回答有关的问题;
③根据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本质区别---是否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进行分析判断;
④根据二氧化碳灭火的原理进行解答;
⑤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进行解答.
解答 解:(1)实验1通过引燃木条和玻璃棒的对比探究燃烧条件,木条具有可燃性而玻璃棒不可燃,观察到木条燃烧而玻璃棒不燃烧,说明物质燃烧需要可燃物;实验2使用玻璃罩罩住一支燃烧的蜡烛,使蜡烛不能与空气中氧气继续接触而熄灭,而另一支蜡烛则一直燃烧,说明燃烧还需要氧气;实验3同时引燃木条和煤块,木条很快被点燃,而同样具有可燃性的煤块却难以点燃,说明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碳酸氢钠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故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HCO3 $\frac{\underline{\;\;△\;\;}}{\;}$Na2CO3+CO2↑+H2O;依据灭火的原理:清除可燃物,隔绝空气,降温至着火点以下,水能降低可燃物物温度的性质可知:水的作用是降低可燃物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3)①由在元素周期表中碳元素的信息可知,碳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01,故答案为:12.01;
②在高温条件下,碳粉与氧化铜反应生成了铜和二氧化碳;在反应中碳夺去了氧化铜中的氧,与氧结合生成二氧化碳.该反应中碳表现出还原性.
故答案为:C+2CuO$\frac{\underline{\;高温\;}}{\;}$2Cu+CO2↑;还原;
③干冰用于人工降雨是因为干冰升华时会从周围空气中吸收热量,空气中的水蒸气迅速冷凝变成水滴;石墨用于制作电极是利用了石墨具有良好导电性的性质;用金刚石裁玻璃是利用了金刚石硬度大的性质,上述性质均不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均属于物理性质.一氧化碳用作气体燃料是利用了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故答案为:①②④;
④A.液态二氧化碳气化后不会污染档案资料,故A正确;
B.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可覆盖在燃烧物表面,隔绝空气,从而起到灭火的作用,故B正确;
C.液态二氧化碳气化时吸热,但是可燃物的着火点是不变的,不能降低,故C错误;
故选:AB;
⑤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根据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可判断生成物X的含有2个C原子和4个O原子,则每个分子由1个C原子和2个O原子构成,物质的化学式为CO2,故答案为:CO2.
故本题答案为:
(1)
步骤 | 设计意图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实验1 | 木条燃烧而玻璃棒不燃烧 | ||
实验2 | 燃烧与氧气的关系 | 说明燃烧还需要氧气 | |
实验3 | 燃烧还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
点评 本题考查了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可燃物燃烧的三个条件需灵活运用;碳是人类接触得最早、利用得最多的元素之一,是形成物质种类最多的物质,应加强碳的单质、化合物的知识的学习..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分子、原子和离子都不带电 | |
B. | 原子是所有变化中最小的粒子,不可再分 | |
C. |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 |
D. |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性质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分子间的间隔不同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蔗糖溶液的下层比上层甜 | |
B. | 温度不变时,饱和溶液的浓度不变 | |
C. | 溶质都以分子的形式溶解在溶剂里 | |
D. | 溶质溶于水时,都没有明显的放热或吸热现象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