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6.如图是一组用于研究可燃物燃烧条件的对比实验,对有关实验现象和结论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
A.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或空气),并达到着火点
B.实验1中红磷未燃烧,说明红磷的着火点高于白磷
C.实验2中如果停止通入氧气,燃着的白磷会熄灭
D.实验2中白磷燃烧,说明实验2中的热水温度高于实验1

分析 本题必须通过比较才能得出燃烧的条件.我们先分析一下不同的药品分别处于的环境:实验1中铜片上的白磷与氧气接触,温度也能达到着火点;铜片上的红磷与氧气接触,但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水中白磷温度达到着火点,但没有与氧气接触.实验2中的白磷温度达到着火点,也与氧气接触

解答 解:
铜片上的红磷和白磷所处环境一样,只能说明是温度达不到的原因,即说明红磷的着火点高;实验2中温度并没有变化,只是提供氧气,即能燃烧,说明是与氧气有关,同样如果撤了氧气,白磷就不能燃烧;由此可以得出燃烧的条件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达到着火点.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判断能力及能否对给出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能力.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6.某实验小组的同学用氢氧化钡溶液和盐酸进行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时,向烧杯中的氢氧化钡溶液加入一定量稀盐酸后,发现忘记了滴加指示剂.因此,他们停止滴加稀盐酸,并对烧杯内溶液中的溶质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该烧杯内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猜想一:BaCl2和Ba(OH)2
猜想二:①BaCl2
猜想三:BaCl2和HCl.
【实验探究】实验一:取少量烧杯内溶液于试管中,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振荡.观察到②无明显变化(或溶液颜色不变),得出结论:猜想一不成立;
实验二:取少量烧杯内溶液于另一支试管中,逐滴加入碳酸钠溶液至过量,开始时有气泡产生,继续滴加一段时间后出现白色沉淀,得出结论:猜想二不成立,猜想三成立.
【表达与交流】实验二中,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③滴加碳酸钠先跟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有气泡产生,待稀盐酸耗尽后,碳酸钠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白色沉淀;
【反思与拓展】
(1)在分析化学反应后所得物质成分时,除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考虑④可溶性反应物的剩余;
(2)要处理烧杯内的溶液,使其溶质只含有BaCl2,应向烧杯中加入过量的⑤碳酸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7.卟啉铁(C34H32ClFeN4O4)对人体缺铁性贫血有显著疗效.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卟啉铁中含有5种元素B.“缺铁性贫血”中的“铁”指单质铁
C.人体补铁的唯一方法是服用卟啉铁D.1个卟啉铁分子中含有76个原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4.下表为元素周期表中某一周期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表中磷原子的核电荷数x=15.
(2)表中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元素是Ar.
(3)在化学反应中,每个铝原子失去3个电子形成铝离子.
(4)铝元素和氯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是AlCl3
(5)上述元素在周期表中处于同一周期的原因是电子层数相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如图形象地表示体系Ⅰ和Ⅱ中分子种类及其数目,其中“”、“”、“”、“”分别表示甲、乙、丙、丁四种不同的分子.有关Ⅰ→Ⅱ的变化过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过程发生了化合反应
B.丁在该变化中一定作催化剂
C.该变化可以表示氮气与氢气生成氨气(NH3)的反应
D.该变化过程中甲和乙发生化学变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1.下列衣物由合成纤维制成的是(  )
A.羊毛背心B.腈纶手套C.纯棉衬衣D.蚕丝围巾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8.下列常见物质的用途中,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食盐用于烹调B.碳酸钠用于制作发面食物
C.碳酸钙用作补钙剂D.氢氧化钠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5.利用给定实验器材(规格和数量不限),能完成相应实验的是(  )
实验器材(省略夹持装置)相应实验
A烧杯、玻璃棒、蒸发皿氯化钠溶液的浓缩结晶
B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滤纸用水除去二氧化锰中的氯化钾
C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量筒、天平用固体碳酸钠配制5%的溶液
D烧杯、玻璃棒、石蕊试液、玻璃片测定雨水的酸度
A.AB.BC.CD.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6.如图是电解水实验装置图,b试管中的气体为氢气,在实验过程中若试管底突然破裂,试管内液面会下降(选填“上升”、“不变”或“下降”),实验时为了增强导电性,通常会在水中加入少量的氢氧化钠或稀硫酸等物质,此时参与导电的是离子(选填“分子”、“原子”或“离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