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5.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淀粉消化成葡萄糖B.石油中分离得汽油和柴油
C.浓盐酸敞口有白雾D.奶茶杯口塑料膜受热熔化封口

分析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 解:A、淀粉消化成葡萄糖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石油中分离得汽油和柴油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浓盐酸敞口有白雾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奶茶杯口塑料膜受热熔化封口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A.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多选题

10.下列事实及相关解释中,正确的是(  )
A.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不同--两种物质中所含氧原子的个数不同
B.常人要多吃瓜果蔬菜以补充维生素---维生素一般不能在人体内合成需从食物中摄取
C.置身于吸烟人附近会被动吸烟而影响健康--分子在不断运动且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D.用洗涤剂易清洗餐具上的油污--油污易溶于洗涤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6.从a.水银、b.氧气、c.水、d.食盐、e.氦气五种物质中选择适当物质的序号填空:
①由分子构成的是bc;
②由原子构成的是ae.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3.砝码是化学实验室中的常用实验器材,如图所示是一盒砝码的实物图.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不锈钢属于混合物(填“单质”、“化合物”或“混合物”);图中属于合成材料的是塑料.
(2)砝码表面镀铬不仅美观,还可以防止砝码生锈.
(3)铬能缓慢溶解于稀盐酸和稀硫酸,由此推测铬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铬在浓硫酸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r+6H2SO4(浓)═Cr2(SO43+3SO2↑+6H2O,产生的SO2可用碱性(填“酸”或“碱”)溶液来吸收,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0.“塑化剂”是一种工业原料,一些厂商在饮料中违法添加了“塑化剂”,对人体会造成严重危害.已知“塑化剂”的主要成分是邻苯二甲酸二辛酯,化学式为C24H38O4,有关邻苯二甲酸二辛酯说法错误的是(  )
A.它是一种有机物
B.它是由C、H、O三种元素组成
C.一个邻苯二甲酸二辛酯分子中共有66个原子
D.邻苯二甲酸二辛酯由24个碳原子、38个氢原子、4个氧原子构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20.在一定条件下,氨气与氧化铜反应生成红色固体、水及一种气体单质,某兴趣小组用如下装置探究该反应.已知氧化亚铜(Cu2O)为红色固体,能与稀硫酸反应:Cu2O+H2SO4═CuSO4+Cu+H2O.

(1)A处可用加热浓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铵的混合物制取氨气,反应方程式为(NH42SO4+2NaOH=Na2SO4+2NH3↑+2H2O,A处发生装置是丙(选填如图装置编号),如图发生装置乙中仪器X的名称是烧瓶.

(2)装置B和装置D组合证明有水生成,装置E中应盛有的试剂是浓硫酸.
(3)装置F为排水法收集气体,这是利用了气体气体难溶于水的性质,实验时应等导管口产生连续均匀地气泡时开始收集气体,进一步实验检验出该气体.
(4)充分反应后,取装置C中红色固体少许,加入适量稀硫酸,观察到液体没有变成蓝色现象,说明固体物质为单质铜,装置C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NH3+3CuO$\frac{\underline{\;高温\;}}{\;}$N2+3Cu+3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7.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
A.铁矿石B.酸奶C.干冰D.海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4.下面三个实验都是教材中的化学实验,请回忆并解决有关问题:

(1)实验A是硫在氧气中燃烧实验,集气瓶中预先加水的目的是:吸收燃烧产生的SO2气体,防止污染空气.小郑同学对该实验进行药品改进,把水替换为NaOH溶液,实验时能更好达到目的.
(2)实验B是探究酸的化学性质实验,用点滴板代替试管完成实验的好处是药品用量少,节约药品;可同时完成多个实验,便于观察和比较实验现象.
(3)实验C是蒸馏水的制取,蒸馏过程中的冷凝水流向是下入上出(填“下入上出”或“上入下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5.下列建议不可行的是(  )
A.严禁随意焚烧秸秆,以减少PM2.5的排放
B.使用清洁能源,以节约化石燃料
C.禁止使用化肥农药,以防止水体污染
D.分类回收垃圾,以促进资源再生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