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建立宏观与微观之间的联系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下列对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A. 50mL酒精与50mL水混合后体积小于100mL,说明分子变小了
B. 水烧开后易把壶盖冲起,说明温度升高,分子变大
C. 冬天雪花飘飘,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D. 通过气味辨别酒精和水,说明分子不断运动,不同分子的性质不同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质量相等的和CO中所含碳原子的个数比是7:11
B. 高锰酸钾和氯酸钾分别充分加热分解制氧气,则高锰酸钾放出的多
C. 某化合物与氧气点燃后恰好完全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该化合物中只含有碳、氢两种元素
D. 取一定量铁与铜的混合物,向其中加入50g溶质质量分数为的稀盐酸,两者恰好完全反应,则原混合物中铁元素的质量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在老师的帮助下,同学们制作了“叶脉书签”。制作中需用到10%的氢氧化钠溶液200 g,下图是配制该溶液的实验操作。
(1)操作①中,需称量氢氧化钠固体的质量是 g。
(2)操作②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在量取蒸馏水读数时,视线如右图所示(其他操作正确),会造成所配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填“偏大”、“偏小”、“无影响”)。
(3)制作了“叶脉书签”后,同学们想用酸处理废液后再排放。欲测定处理后废液的酸碱度,需选用下列用品中的 (填序号)。
a.玻璃棒 b.白瓷板(或玻璃片) c.酚酞溶液 d.pH试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构建知识网络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之一。某同学在学习酸、碱和盐的化学性质后,归纳的知识网络如图,图中“-”两端的物质可以反应。请帮助该同学进行完善和纠正。
(1)图中的A类物质可能是______,
(2)该同学针对金属和酸的反应,写出了一个化学方程式:______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
(3)老师告诉同学们:对于酸和盐的反应,可以用家庭厨房中的常见物品进行实验,其中能发生反应的两种物品是______(厨房用的酸)和______(厨房中的盐)(填主要成分的化学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初中化学关于研究物质组成的方法有多种,例如:
(1)化合法:适用于由两种单质发生的化合反应。如通过氢气与氢气反应生成水来研究水的组成,其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2)分解法:如通过电解水研究水的组成。右图装置中与直流电源正、负两极相连的玻璃管中生成的气体的质量比是______________,运用上述两种方法研究水的组成,可知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两种研究方法的理论依据是____________。
(3)燃烧法:很多化合物燃烧有多种生成物,需通过定量研究来确定物质的组成。如:_________(写出一个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在牙膏生产中常添加一种极细小的CaCO3粉末作为摩擦剂,它以石灰石为原料进行生产(石灰石含杂质,杂质不参与反应也不溶于水).如图是实验室模拟生产“摩擦剂”的流程
(1)操作a的名称是 ,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是
(2)C的一种用途是
(3)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是
(4)将块状CaCO3加工成细小粉末,该过程属于 变化(填“化学”或“物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 一个氧分子的质量是 32g
B. 氧分子的式量就是 1mol 氧分子的质量
C. 氧分子的摩尔质量在数值上等于氧分子的质量
D. 1g 氧分子和 1g 臭氧分子(O3)含有相同的氧原子个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李明收集到一瓶浑浊的长江水,他要模拟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最终制成自来水。其实验过程如图所示。请回答以下问题。
(1)操作①的名称是_____。用到的玻璃仪器有_____。
(2)操作②主要是除去水中的异味和色素,应选用的物质是_____。
(3)李明想知道净化后的D是不是硬水,检验的方法是:_____(写出步骤、现象及对应结论。)日常生活中常用_____的方法使硬水软化;
(4)操作③是消毒杀菌,这过程是_____变化(填“物理”或“化学”)。
(5)常用的杀菌消毒剂是高铁酸钠(化学式是Na2FeO4)试计算:
①高铁酸钠中各元素的质量比_____;
②多少克高铁酸钠中含有112克铁元素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用下图所示4个实验探究二氧化碳能否与水反应(实验中所用的纸花均用石蕊染成紫色 并干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最终只有实验④中的紫色石蕊小花会变红
B. 实验④就能说明二氧化碳与水发生了反应
C. 在实验④中,若对比小花放入集气瓶前后的现象,可以不必做实验③
D. 由实验①④推断,实验④中有酸性物质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