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4.下列现象能用物理变化解释的是(  )
A.水壶烧水出现水垢B.冬季室内窗户玻璃出现水雾
C.牛奶变酸D.石墨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金刚石

分析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 解:A、壶烧水后出现水垢,是因为加热后水中溶解的某些可溶性钙、镁化合物发生化学变化,生成了一些新的难溶性固体物质即水垢,属于化学变化.故A错;
B、寒冷冬季室内窗户玻璃出现水雾,是由于冬天室外温度低,室内的水蒸气遇冷液化的结果,水蒸气和水雾是水这一种物质的两种不同状态,这一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正确;
C、牛奶变酸是由于牛奶中的某些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生成了新的酸性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C错;
D、石墨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金刚石,这一过程发生的是化学变化.属于化学变化.故D错.
故选:B.

点评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只有这样才能对变化做出正确的判断.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4.(4分) 图甲是某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图乙是该元素的一种粒子结构示意图.
(1)该元素的原子的核电荷数为16,相对原子质量为32.06.
(2)图乙所示粒子的符号为S2-
(3)化学使生活丰富多彩.新型锂离子电池在新能源的开发中占有重要地位,已知锂原子(Li)的结构示意图为,则锂离子的符号为Li+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5.如图是配制好的盐酸溶液的标签,请根据标签上的文字信息,进行计算:某纯碱样品中含有少量氯化钠.为测定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现称取该样品11.0g,放入烧杯中加水完全溶解后滴加上述配制的盐酸溶液至完全反应,最后测得生成气体的质量为4.4g,计算:
(1)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结果精确到0.1%)是96.4%.
(2)用去盐酸溶液的质量是73克.
(3)把100g氯化钙溶液与100g 5.3%的碳酸钠溶液混合,恰好完全反应,则反应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3.0%.(结果精确到0.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2.下列关于生活和健康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用碳酸氢钠焙制糕点
B.饮用牛奶和豆浆可以缓解重金属引起的中毒
C.医疗上用酒精杀菌消毒
D.用甲醛溶液对水产品保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9.下列A~D为初中化学常见物质,其中A为含有金属钠离子的正盐,C为大理石的主要成分.它们之间存在下列关系

(1)A的化学式Na2CO3;C的化学式CaCO3
(2)D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NaOH.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9.有一包纯碱样品中可能含有氯化钠、氯化铁、氯化钙、硫酸钠中的若干种混合物.为了确定成分,实验小组的同学设计并写成了如下实验:
 
(1)由步骤Ⅰ可知,样品中一定不含氯化铁和氯化钙.
(2)按正确的方法设计,步骤Ⅱ所得无色滤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有氯化钠.
(3)步骤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Cl+AgNO3=NaNO3+AgCl↓,由此可判断纯碱样品中含有硫酸钠.
(4)由此实验方案还不能确定的某物质的存在,只需对上述设计作简单的优化即可,你的优化方案是将氯化钡溶液改成硝酸钡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6.地壳中含有丰富的氧、硅、铝、铁等元素.结合如图分析,关于这四种元素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氧原子的核电荷数为8
B.硅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C.铝与氧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A1203
D.铁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5.85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3.(1)请用化学用语填空:
①氩气的化学式Ar②氯化铁中的阳离子Fe3+③水溶液呈碱性的气体是NH3
④在化学反应N2O+2KNH2=KN3+KOH+X中,“X”的化学式是NH3,N2O中N的化合价为+1.
⑤用来改良酸性土壤的碱是Ca(OH)2
(2)①锅里的油一旦着火,可立即盖上锅盖,其原理是隔绝氧气.
②治疗胃酸过多症的化学反应方程式Al(OH)3+3HCl=AlCl3+3H2O(写出一个即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4.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选用的试剂及操作方法正确的是(  )
选项物 质杂 质试 剂操作方法
ACO2O2过量的木炭粉灼烧
BNaNO3溶液CuSO4溶液适量Ba(OH)2溶液过滤
CCu粉CuO粉末足量HCl溶液过滤,蒸发
DCaCl2溶液HCl溶液过量生石灰过滤
A.AB.BC.CD.D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