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5.由于大气中CO2的含量增大,产生温室效应,使地球变热,海平面升高,陆地面积减少.为了减少大气中CO2的含量,下列措施中可行的是(  )
A.开展植树造林,增加绿化面积
B.用石灰水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C.改变能源结构,发展太阳能、核能、水能以代替化石燃料
D.限制汽车工业发展,减少汽车数量

分析 根据导致温室效应的直接根源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 解:导致温室效应的直接根源是大量燃烧化石燃料,严重破坏森林植被.所有要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必须从根源上防止,即改变能源结构,开发和使用清洁能源,代替化石燃料,大量植树造林,促进自然界碳的循环.所有选项A和C正确.
选项B根据不现实,不能用石灰水吸收二氧化碳,选项D将影响人的生活,不能减少汽车的数量,应改变燃油的结构,所以错误.
故选AC.

点评 解答这类题目时,要熟记二氧化碳的对环境的影响,尤其是二氧化碳所造成的温室效应,以及防止温室效应的措施等.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5.实验室采用如图装置加热高锰酸钾来制取氧气:
(1)装置图中的一处错误将导致的后果是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水槽内的水变红色.
(2)实验结束,停止加热时要先把导管移出水面,后熄灭酒精灯,其理由是防止水槽中的水倒吸入试管,使试管因骤然冷却而炸裂.
(3)该实验中收集气体的方法是排水法,现测知用该方法收集的氧气不纯净(水蒸气不计),可能的原因是没有等到导管口的气泡均匀连续冒出就开始收集气体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6.在如图所示的装置中放有金鱼藻,用该装置可以收集到某种气体.下列对该气体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B.不易溶于水
C.铁能在该气体中燃烧生成三氧化二铁
D.能与血红蛋白结合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3.下列各方案中,能用于鉴别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是C
A.用鼻子闻   B.观察颜色     C.分别用燃烧的木条试验       D.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合理即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0.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CH4),作为一种洁净环保的优质能源,几乎不含硫、粉尘和其他有害物质,燃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少于其他化石燃料,可从根本上改善环境质量.请完成下列问题:
①甲烷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4;
②从分子角度,CH4表示的意义为一个甲烷分子由一个碳原子和四个氢原子构成;
③从物质角度,CH4表示的意义为甲烷由碳元素和氢元素组成;
④从质量角度,CH4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75%;
⑤从性质角度,CH4能够燃烧,其燃烧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CH4+2O2$\frac{\underline{\;点燃\;}}{\;}$CO2+2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0.铝、铁、铜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金属.
(1)下列生活用品中,主要利用金属具有良好导热性的是A(填序号).
A.铁锅B.铜导线C.铝制易拉罐
(2)铝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原因是铝易与氧气反应,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从而阻止铝进一步氧化.
(3)在高温下,利用焦炭与氧气反应生成的一氧化碳可把铁从铁矿石里还原出来.其反应原理是:
Fe2O3+3CO$\frac{\underline{\;高温\;}}{\;}$2Fe+3CO2
(4)工人师傅切割铁板时,用硫酸铜溶液在铁板上画线可留下红色的印迹.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CuSO4═FeSO4+Cu.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7.常用的中性笔由笔杆、笔套、笔芯构成,笔杆、笔套由塑料注塑成型、笔芯由笔头,笔管,油墨组成,笔头采用铜合金、不锈钢制成;球珠多采用不锈钢、硬质合金或氧化铝等材料制成,笔芯内是一种有机溶剂,所以被称为中性笔.  下列不属于有机高分子合成材料的是(  )
A.笔杆B.笔套C.笔头D.笔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4.小亮同学在化学课上提出,可以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人体呼出气体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气体,就这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环节的(  )
A.猜想与假设B.设计实验C.收集证据D.得出结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推断题

5.如图是1~18号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原子核电荷数的关系图.

试回答:
(1)一个水分子共有3个原子核、10个质子.
(2)一个Mg2+核外共有10个电子,Cl-的最外层电子数和Ar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3)通过如图你能发现哪些规律?请写出其中一个:随着原子核电荷数的递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呈现周期性变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