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1)根据溶液稀释与配制的过程来分析;
(2)根据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原理以及化学方程式的写法来分析解答;
(3)根据实验前需要对氢气进行干燥来分析;
(4)根据实验中的注意事项以及实验现象来分析解答;
(5)分析反应的特点可以知道,反应前后固体质量差为氧化铜在反应中失去氧元素的质量,由氧元素质量可计算被还原的氧化铜质量.
解答 解:(1)①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设需要98%的浓硫酸的质量为x,则
98%x=245g×10%
x=25g
故填:25;
②量取时需要量筒和胶头滴管,溶解时需要烧杯与玻璃棒;故填:量筒、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
③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地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这是因为浓硫酸的密度比水大,如果添加顺序颠倒,那么水会浮在水面上,又由于浓硫酸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能使水沸腾,容易造成酸液飞溅.
故填: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2)在实验室中常用锌粒与稀硫酸反应来制取氢气,同时生成硫酸锌;故填:Zn+H2SO4=ZnSO4+H2↑;
(3)要验证氢气的性质,就需要实现对氢气进行干燥,所以装置B中的浓硫酸对氢气起到了干燥的作用;故填:除去氢气中混有的水蒸气;
(4)A.实验开始时,应先通入氢气,然后再点燃C处酒精灯,目的是排净装置内的氢气,以防加热时发生爆炸,故正确;
B.点燃C处酒精灯后,氢气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水,所以D处硫酸铜固体由白色逐渐变为蓝色,故正确;
C.E处酒精灯的作用是点燃未反应的氢气,故正确;
D.实验结束时,应先熄灭酒精灯,然后继续通入氢气直到玻璃管冷却,以防高温生成的铜被重新氧化,故错误.
故选D;
(5)设被还原的氧化铜的质量为x,则
CuO+H2$\frac{\underline{\;\;△\;\;}}{\;}$Cu+H2O 固体质量减少
80 64 (80-64)=16
x (ag-bg)
$\frac{80}{16}=\frac{x}{(a-b)g}$
x=5(a-b)g
故填:5(a-b)g.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硫酸的稀释、氢气的制取、氢气的性质,解题时要掌握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原理和实验中的一些注意事项,属常规型实验考查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分离CaCO3和NaCl的混合物--加水溶解、过滤、蒸发 | |
B. | 除去氢氧化钠溶液中的碳酸钠--加入适量的稀盐酸至不再产生气泡 | |
C. | 检验H2、CO、CH4三种气体--点燃后检验燃烧产物 | |
D. | 鉴别K2CO3、NaOH、HCl、BaCl2四种溶液,不用其他试剂即可鉴别出来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盐:硫酸铜、熟石灰、高锰酸钾 | B. | 合成材料:塑料、合成橡胶、合金 | ||
C. | 混合物:石油、钢、空气 | D. | 有机物:乙醇、二氧化碳、葡萄糖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实验室用稀硫酸与铜片反应制取氢气:Cu+H2SO4=CnSO4+H2↑ | |
B. | 用盐酸除去氢氧化钾溶液中的碳酸钾:K2CO3+2HCl=2KCl+H2O+CO2↑ | |
C. | 用稀硫酸除铁锈:Fe2O3+H2SO4=FeSO4+H2O | |
D. | 用含氢氧化镁的药物治疗胃酸过多症:Mg(OH)2+2HCl=MgCl2+2H2O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只有硝酸锌 | B. | -定有硝酸锌和硝酸铁 | ||
C. | 若没有硝酸铜,则一定没有硝酸银 | D. | -定没有硝酸银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推断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铝锂合金硬度大、密度小 | |
B. | 铝在空气中表面会形成致密的氧化膜 | |
C. | 锂能与盐酸反应,放出热量、生成氢气 | |
D. | 锂能与氧气反应,生成的Li2O中Li显+2价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物质 | a | b | c | d |
反应前的质量/g | 30 | 20 | 10 | 15 |
反应后的质量/g | X | y | 0 | 10 |
A. | x+y=65 | B. | x的取值范围,0≤x≤30 | ||
C. | 当y≤20,该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 | D. | 参加反应的c与d的质量比为2:1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