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加热试管,不会引起试管破裂的是


  1. A.
    试管里装有水
  2. B.
    加热时试管外壁有水
  3. C.
    加热时,试管未先均匀受热
  4. D.
    很热的试管立即用水冲洗
A
分析:本题考查了给试管加热时注意的事项.
解答:试管里装有水加热时,不会引起试管破裂,故答案选A.
点评:加热操作及注意事项:
(1)玻璃仪器外壁有水,加热前先擦干再加热,以免容器炸裂.
(2)加热时玻璃仪器底部不能接触灯芯,否则易破裂.
(3)烧的很热的玻璃仪器,不能立即用冷水冲洗,否则可能破裂.
(4)加热时应先要均匀加热,然后再集中加热,否则易破裂.
(5)给试管中的固体加热,试管口必须略微向下倾斜、防止产生的水倒流,试管破裂.
(6)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倾斜(与桌面约成45°角),试管口不要对着自己或别人.
(7)试管夹夹持试管时,应打开试管夹,然后从试管的底部往上套,夹在试管的中上部.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2012?柳州)根据高锰酸钾(KMnO4)制取氧气的实验探究,结合下图回答问题.

【反应原理】
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2KMnO4
  △  
.
 
K2MnO4+MnO2+O2
2KMnO4
  △  
.
 
K2MnO4+MnO2+O2

【仪器装置】
(1)写出标有序号的仪器名称:①
酒精灯
酒精灯
,②
集气瓶
集气瓶

(2)应选用的气体发生装置为
A
A
(选填字母序号,下同),气体收集装置为
C或D
C或D

【问题探究】
实验中,有同学发现对药品加热一段时间后收集不到氧气,可能的原因是
装置漏气(合理均可)
装置漏气(合理均可)

【实验反思】
(1)在清洗试管中的反应物残留物时,有的同学发现水溶液出现紫红色,有的发现水溶液呈墨绿色(锰酸钾溶于水所致),且同时有黑色的粉末状固体.你对水溶液出现紫红色这一现象的解释是
未完全反应的高锰酸钾溶于水所致
未完全反应的高锰酸钾溶于水所致

为了分离、回收反应残留物中的黑色粉末状固体,需对混合物溶液进行过滤.过滤操作时,需将圆形滤纸折叠.下列滤纸折叠过程图示中,正确的是
(选填“甲”或“乙”).
甲:A→B→C       乙:A→B→D

(2)有同学发现,不慎将高锰酸钾粘到了手上,会留下一时洗不掉的褐色斑痕.老师说,这是高锰酸钾氧化作用对皮肤的腐蚀所致.
针对这个案例,在实验前你想提醒同学们注意的是
避免药品与皮肤直接接触,实验要注意安全等
避免药品与皮肤直接接触,实验要注意安全等

【课外延伸】
一同学上网查阅,知道高锰酸钾还有其他用途.如用板材装修的新房内,往往有一股刺鼻的气味,这是室内污染的主要成分之一--甲醛引起.可用下列反应来测定甲醛(用R表示)含量是否超标:
4KMnO4+5R+6H2SO4=2K2SO4+4MnSO4+5CO2↑+11H2O
试确定R的化学式
CH2O
C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2010?泉州)上完体育课后,小强同学往一瓶矿泉水中加入一片“泡腾片”(其商标部分内容如图所示).立即产生大量气泡,片刻成为一瓶可口的饮料,这引起了身边同学 极大兴趣,于是大家决定对其进行如下的探究:

探究活动一:泡腾片的发泡原理
【查阅资料】碳酸氢钠(NaHCO3)俗称“小苏打”与酸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碳;柠檬酸是一种酸.
【进行实验】按如图装置进行实验:

当观察到
产生大量气泡,气球胀大
产生大量气泡,气球胀大
时,说明碳酸氢钠会与稀盐酸反应.联想到已学过的化学反应Na2CO3+2HCl=2NaCl+H2O+CO2试写出碳酸氢钠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NaHCO3+HCl=NaCl+H2O+CO2
NaHCO3+HCl=NaCl+H2O+CO2

【结论】由实验可知:泡腾片放入水中的发泡原理是小苏打与配料中的
柠檬酸
柠檬酸
反应的结果.
探究活动二:NaHCO3和Na2CO3的热稳定性
【提出问题】NaHCO3和Na2CO3与盐酸反应都会生成CO2,那么两者的热稳定性又如何?
【进行猜想】NaHCO3和Na2CO3的热稳定性差,受热都会发生分解反应.
【设计并进行实验】为验证猜想,同学们设计了下图装置并进行实验:

【实验现象】
①装有NaHCO3的小试管内壁有水珠生成.
②烧杯C、D中导管口有气泡冒出,但是有烧杯C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③充分加热后,大试管中的固体无明显变化,小试管中仍有少量白色固体残留.
【实验结论】NaHCO3受热会分解,生成水、
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
和一种白色固体,而Na2CO3受热不分解,因此,以上猜想
错误
错误
(选填“正确”或“错误”).写出烧杯C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反应化学方程式:
Ca(OH)2+CO2═CaCO3↓+H2O
Ca(OH)2+CO2═CaCO3↓+H2O

【交流与讨论】根据反应物的组成元素,同学们认为残留的白色固体可能是Na2CO3或NaOH中的一种,为检验该白色固体,小强设计了如下方案:
Ⅰ.往残留固体中滴加稀盐酸,观察现象,判断白色固体是否为Na2CO3
Ⅱ.将残留固体溶于水后,滴加无色酚酞试液,判断白色固体是否为NaOH.同学们经过讨论一致认为方案Ⅱ不行,理由是
碳酸钠和氢氧化钠的水溶液都呈碱性,都能使酚酞变红
碳酸钠和氢氧化钠的水溶液都呈碱性,都能使酚酞变红

小强通过方案Ⅰ的实验得出白色固体是Na2CO3,若让你用另一种试剂来验证Na2CO3,你会选用
Ca(OH)2
Ca(OH)2
试液.
【拓展与应用】
①Na2CO3固体混有少量NaHCO3,可采用
C
C
(填序号)的方法除去.
A.加盐酸  B.通入CO2  C.加热
②保存该泡腾片应注意
防潮防晒
防潮防晒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上完体育课后,小强同学往一瓶矿泉水中加入一片“泡腾片”(其商标部分内容如图所示).立即产生大量气泡,片刻成为一瓶可口的饮料,这引起了身边同学 极大兴趣,于是大家决定对其进行如下的探究:

探究活动一:泡腾片的发泡原理
【查阅资料】碳酸氢钠(NaHCO3)俗称“小苏打”与酸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碳;柠檬酸是一种酸.
【进行实验】按如图装置进行实验:

当观察到________时,说明碳酸氢钠会与稀盐酸反应.联想到已学过的化学反应Na2CO3+2HCl=2NaCl+H2O+CO2试写出碳酸氢钠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结论】由实验可知:泡腾片放入水中的发泡原理是小苏打与配料中的________反应的结果.
探究活动二:NaHCO3和Na2CO3的热稳定性
【提出问题】NaHCO3和Na2CO3与盐酸反应都会生成CO2,那么两者的热稳定性又如何?
【进行猜想】NaHCO3和Na2CO3的热稳定性差,受热都会发生分解反应.
【设计并进行实验】为验证猜想,同学们设计了下图装置并进行实验:

【实验现象】
①装有NaHCO3的小试管内壁有水珠生成.
②烧杯C、D中导管口有气泡冒出,但是有烧杯C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③充分加热后,大试管中的固体无明显变化,小试管中仍有少量白色固体残留.
【实验结论】NaHCO3受热会分解,生成水、________和一种白色固体,而Na2CO3受热不分解,因此,以上猜想________(选填“正确”或“错误”).写出烧杯C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反应化学方程式:________.
【交流与讨论】根据反应物的组成元素,同学们认为残留的白色固体可能是Na2CO3或NaOH中的一种,为检验该白色固体,小强设计了如下方案:
Ⅰ.往残留固体中滴加稀盐酸,观察现象,判断白色固体是否为Na2CO3
Ⅱ.将残留固体溶于水后,滴加无色酚酞试液,判断白色固体是否为NaOH.同学们经过讨论一致认为方案Ⅱ不行,理由是________.
小强通过方案Ⅰ的实验得出白色固体是Na2CO3,若让你用另一种试剂来验证Na2CO3,你会选用________试液.
【拓展与应用】
①Na2CO3固体混有少量NaHCO3,可采用________(填序号)的方法除去.
A.加盐酸 B.通入CO2 C.加热
②保存该泡腾片应注意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根据高锰酸钾(KMnO4)制取氧气的实验探究,结合下图回答问题。

    [反应原理]

    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仪器装置]

    (1)写出标有序号的仪器名称:①———————,②——;

    (2)应选用的气体发生装置为——(选填字母序号,下同),气体收集装置为——。

  [问题探究]

    实验中,有同学发现对药品加热一段时间后收集不到氧气,可能的原因是——

[实验反思]

    (1)在清洗试管中的反应残留物时,有的同学发现水溶液出现紫红色,有的发现水溶液呈墨绿色(锰酸钾溶于水所致),且同时有黑色的粉末状固体。你对水溶液出现紫红色这一现象的解释是—— 。

    为了分离、回收反应残留物中的黑色粉末状固体,需对混合物溶液进行过滤。过滤操作时,需将圆形滤纸折叠。下列滤纸折叠过程图示中,正确的是      (选填“甲”或“乙” )。

    (2)有同学发现,不慎将高锰酸钾粘到了手上,会留下一时洗不掉的褐色斑痕。老师说,这是高锰酸钾氧化作用对皮肤的腐蚀所致。

    针对这个案例,在实验前你想提醒同学们注意的是——。

  [课外延伸]

    一同学上网查阅,知道高锰酸钾还有其他用途。如用板材装修的新房内,往往有一股刺鼻的气味,这是室内污染的主要成分之一甲醛引起。可用列反应来测定甲醛(用R表示)含量是否超标:

   

    试确定R的化学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0年福建省泉州市中考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解答题

上完体育课后,小强同学往一瓶矿泉水中加入一片“泡腾片”(其商标部分内容如图所示).立即产生大量气泡,片刻成为一瓶可口的饮料,这引起了身边同学 极大兴趣,于是大家决定对其进行如下的探究:

探究活动一:泡腾片的发泡原理
【查阅资料】碳酸氢钠(NaHCO3)俗称“小苏打”与酸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碳;柠檬酸是一种酸.
【进行实验】按如图装置进行实验:

当观察到______时,说明碳酸氢钠会与稀盐酸反应.联想到已学过的化学反应Na2CO3+2HCl=2NaCl+H2O+CO2试写出碳酸氢钠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结论】由实验可知:泡腾片放入水中的发泡原理是小苏打与配料中的______反应的结果.
探究活动二:NaHCO3和Na2CO3的热稳定性
【提出问题】NaHCO3和Na2CO3与盐酸反应都会生成CO2,那么两者的热稳定性又如何?
【进行猜想】NaHCO3和Na2CO3的热稳定性差,受热都会发生分解反应.
【设计并进行实验】为验证猜想,同学们设计了下图装置并进行实验:

【实验现象】
①装有NaHCO3的小试管内壁有水珠生成.
②烧杯C、D中导管口有气泡冒出,但是有烧杯C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③充分加热后,大试管中的固体无明显变化,小试管中仍有少量白色固体残留.
【实验结论】NaHCO3受热会分解,生成水、______和一种白色固体,而Na2CO3受热不分解,因此,以上猜想______(选填“正确”或“错误”).写出烧杯C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反应化学方程式:______.
【交流与讨论】根据反应物的组成元素,同学们认为残留的白色固体可能是Na2CO3或NaOH中的一种,为检验该白色固体,小强设计了如下方案:
Ⅰ.往残留固体中滴加稀盐酸,观察现象,判断白色固体是否为Na2CO3
Ⅱ.将残留固体溶于水后,滴加无色酚酞试液,判断白色固体是否为NaOH.同学们经过讨论一致认为方案Ⅱ不行,理由是______.
小强通过方案Ⅰ的实验得出白色固体是Na2CO3,若让你用另一种试剂来验证Na2CO3,你会选用______试液.
【拓展与应用】
①Na2CO3固体混有少量NaHCO3,可采用______(填序号)的方法除去.
A.加盐酸  B.通入CO2  C.加热
②保存该泡腾片应注意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