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实验室有一瓶敞放着的氢氧化钠固体,同学们想探究这瓶固体的成分,请你一同参与探究并回答有关问题.
【查阅资料】
碳酸钠水溶液显酸性,氯化钠、氯化钙水溶液显中性.
请你写出氢氧化钠在空气中变质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提出猜想】
猜想1:这瓶固体的成分是NaOH;
猜想2:这瓶固体的成分是______(填化学式);
猜想3:这瓶固体的成分是NaOH和______的混合物(填化学式);
【实验与结论】
(1)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适量蒸馏水,振荡,样品全部溶于水,向其中加入无色酚酞溶液,溶液由无色变成红色.甲同学认为这瓶固体含有NaOH,乙同学认为甲同学的结论不正确,其理由是______. 
(2)向(1)溶液中加入过量的CaCl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沉淀后静置,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同学们认为猜想______是正确的.
【问题讨论】
(1)丙同学认为实验时也可以先加入过量的CaCl2溶液,振荡、静置,然后在上层清液中加入无色酚酞溶液,你认为丙同学的说法(填“正确”或“不正确”)______.
(2)丁同学认为CaCl2溶液也可以改为Ca(OH)2溶液,你认为丁同学的说法(填“正确”或“不正确”)______,理由是______.
【答案】分析:【查阅资料】根据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写出方程式;
【提出猜想】根据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程度作出猜想;
【实验与结论】(1)根据碳酸钠溶液呈碱性进行分析;
(2)根据实验现象作出结论;
【问题讨论】(1)代入进行逐步验证,看是否成立;
(2)根据Na2CO3与Ca(OH)2反应生成氢氧化钠进行分析;
解答:【查阅资料】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
【提出猜想】因为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如果全变质,固体成分就是碳酸钠,如果部分变质,固体成分就是碳酸钠和氢氧化钠,故答案为:Na2CO3;Na2CO3
【实验与结论】(1)碳酸钠溶液呈碱性,也使无色酚酞变红色,所以即使全部变质也是这个结果,故答案为:Na2CO3溶液也呈碱性;
(2)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碳酸钠存在,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说明还不存在氢氧化钠,所以猜想2成立,故答案为:2;
【问题讨论】(1)先加入过量的CaCl2溶液,再加无色酚酞试液,没有白色沉淀,溶液变红,说明没有变质,猜想1成立;如果有白色沉淀,溶液又变红,说明部分变质,即猜想2成立;如果有白色沉淀,溶液不变红,说明猜想3成立;所以这样做可以验证,故答案为:正确;
(2)如果CaCl2溶液也改为Ca(OH)2溶液,Na2CO3与Ca(OH)2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即使全部变质,也会出现的结果是酚酞变红,所以会影响实验结果,故答案为:Na2CO3与Ca(OH)2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影响实验结果;
点评:此题重点考查了碱与二氧化碳反应的性质,以及碳酸盐的检验方法,是中考的热点内容之一.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2012?湛江)实验室有一瓶敞放着的氢氧化钠固体,同学们想探究这瓶固体的成分,请你一同参与探究并回答有关问题.
【查阅资料】
碳酸钠水溶液显酸性,氯化钠、氯化钙水溶液显中性.
请你写出氢氧化钠在空气中变质的化学方程式
2NaOH+CO2=Na2CO3+H2O
2NaOH+CO2=Na2CO3+H2O

【提出猜想】
猜想1:这瓶固体的成分是NaOH;
猜想2:这瓶固体的成分是
Na2CO3
Na2CO3
(填化学式);
猜想3:这瓶固体的成分是NaOH和
Na2CO3
Na2CO3
的混合物(填化学式);
【实验与结论】
(1)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适量蒸馏水,振荡,样品全部溶于水,向其中加入无色酚酞溶液,溶液由无色变成红色.甲同学认为这瓶固体含有NaOH,乙同学认为甲同学的结论不正确,其理由是
Na2CO3溶液也呈碱性
Na2CO3溶液也呈碱性
. 
(2)向(1)溶液中加入过量的CaCl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沉淀后静置,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同学们认为猜想
2
2
是正确的.
【问题讨论】
(1)丙同学认为实验时也可以先加入过量的CaCl2溶液,振荡、静置,然后在上层清液中加入无色酚酞溶液,你认为丙同学的说法(填“正确”或“不正确”)
正确
正确

(2)丁同学认为CaCl2溶液也可以改为Ca(OH)2溶液,你认为丁同学的说法(填“正确”或“不正确”)
不正确
不正确
,理由是
Na2CO3与Ca(OH)2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影响实验结果
Na2CO3与Ca(OH)2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影响实验结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2013?广东模拟)实验室有一瓶敞放着的氢氧化钠固体,同学们想探究这瓶固体的成分,请你一同参与探究并回答有关问题.
请你写出氢氧化钠在空气中变质的化学方程式:
2NaOH+CO2=Na2CO3+H2O
2NaOH+CO2=Na2CO3+H2O
,可加入试剂
稀盐酸
稀盐酸
,如有气泡产生则氢氧化钠变质.
提出猜想:
猜想1:这瓶固体的成分是NaOH;
猜想2:这瓶固体的成分是Na2CO3
猜想3:这瓶固体的成分是
NaOH和Na2CO3混合物
NaOH和Na2CO3混合物

实验与结论:
(1)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适量蒸馏水,振荡,样品全部溶于水,向其中加入无色酚酞溶液,溶液由无色变成红色.甲同学认为这瓶固体含有NaOH,猜想1正确.乙同学认为甲同学的结论不正确,其理由是
Na2CO3的水溶液也呈碱性
Na2CO3的水溶液也呈碱性

(2)向(1)溶液中加入过量的CaCl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沉淀后静置,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同学们认为猜想
2
2
是正确的.
问题讨论:
(1)丙同学认为实验时也可以先加入过量的CaCl2溶液,振荡、静置,然后在上层清液中加入无色酚酞溶液,你认为丙同学的说法
正确
正确
(选填“正确”或“不正确”),此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Cl2+Na2CO3=CaCO3↓+2NaCl
CaCl2+Na2CO3=CaCO3↓+2NaCl
;若猜想3正确,则现象为
有白色沉淀生成,上层清液变红
有白色沉淀生成,上层清液变红
,其中无色酚酞溶液还可用一种盐溶液,如
CuCl2
CuCl2
(写化学式)来代替验证猜想.
(2)丁同学认为CaCl2溶液也可以改为Ca(OH)2溶液,你认为丁同学的说法
不正确
不正确
(选填“正确”或“不正确”),理由是
会生成新的NaOH,无法检验原来样品中的NaOH
会生成新的NaOH,无法检验原来样品中的NaOH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实验室有一瓶敞放着的氢氧化钠固体,同学们想探究这瓶固体的成分,请你一同参与探究并回答有关问题。

【查阅资料】

碳酸钠水溶液显碱性,氯化钠、氯化钙水溶液显中性。

请你写出氢氧化钠在空气中变质的化学方程式                       

【提出问题】

猜想1:这瓶固体的成分是NaOH

猜想2:这瓶固体的成分是                  (填化学式)

猜想3:这瓶固体的成分是NaOH和                 的混合物(填化学式)

【实验与结论】

(1)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适量蒸馏水,振荡,样品全部溶于水,向其中加入无色酚酞溶液,溶液由无色变成红色。甲同学认为这瓶固体含有NaOH,乙同学认为甲同学的结论不正确,其理由是                                    

(2)向(1)的溶液中加入过量的CaCl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沉淀后静置,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同学们认为猜想              是正确的。

【问题讨论】

(1)丙同学认为实验时也可以加入过量的CaCl2溶液,振荡、静置,然后在上层清液中加入无色酚酞溶液,你认为丙同学的说法(填“正确”或者“不正确”)            。

(2)丁同学认为CaCl2溶液,也可以改为Ca(OH)2 溶液,你认为丁同学的说法(填“正确”或者“不正确”)            ,理由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3年广东省中考化学第二次预测试卷(解析版) 题型:解答题

实验室有一瓶敞放着的氢氧化钠固体,同学们想探究这瓶固体的成分,请你一同参与探究并回答有关问题.
请你写出氢氧化钠在空气中变质的化学方程式:______,可加入试剂______,如有气泡产生则氢氧化钠变质.
提出猜想:
猜想1:这瓶固体的成分是NaOH;
猜想2:这瓶固体的成分是Na2CO3
猜想3:这瓶固体的成分是______.
实验与结论:
(1)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适量蒸馏水,振荡,样品全部溶于水,向其中加入无色酚酞溶液,溶液由无色变成红色.甲同学认为这瓶固体含有NaOH,猜想1正确.乙同学认为甲同学的结论不正确,其理由是______.
(2)向(1)溶液中加入过量的CaCl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沉淀后静置,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同学们认为猜想______是正确的.
问题讨论:
(1)丙同学认为实验时也可以先加入过量的CaCl2溶液,振荡、静置,然后在上层清液中加入无色酚酞溶液,你认为丙同学的说法______(选填“正确”或“不正确”),此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若猜想3正确,则现象为______,其中无色酚酞溶液还可用一种盐溶液,如______(写化学式)来代替验证猜想.
(2)丁同学认为CaCl2溶液也可以改为Ca(OH)2溶液,你认为丁同学的说法______(选填“正确”或“不正确”),理由是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