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右图是某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20℃时,该物质的溶解度为       g。
(2)50℃时,将35g该物质加入到l00g水中,搅拌后得到的是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将该溶液降温到20℃时可析出晶体      g
(1)30    (2)不饱和    5
(1)过20℃的虚线已经画出,根据物质溶解度曲线和虚线的交点可知,此时物质溶解度是30克,故答案为:30.
(2)由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50℃时该物质溶解度为40g,即50℃时100g水最多溶解40g该物质,故)50℃时,将35g该物质加入到l00g水中,充分搅拌得到为不饱和溶液;降温至20℃,20℃时该物质的溶解度为30g,则应析出晶体5g.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下图是x和y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x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比y大
B.溶解度x>y
C.t2℃时,x与y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同
D. t1℃时,120 g x饱和溶液中含有20 g x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不详 题型:填空题

(7分)请根据右图中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⑴两线交叉点P的含义是                  
⑵t1℃时,30g a物质加入到50 g水中,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是         (精确到0.1%)。
⑶将t2℃时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时,溶质质量分数最小的是    
(填物质序号)。上述三种物质的浓溶液,适用于海水晒盐原理进行结晶的是            
(填物质序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不详 题型:填空题

(4分)右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t3℃时,在三只烧杯中各装入100g水,分别充分溶解A、B、C三种物质,其中溶解最多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
(2)在_____℃时,分别配制A、B两种物质的等质量的饱和溶液,需要用水的质量相等;
(3)当A中含有少量的B时,可以用         法提纯A。
(4)t4℃时,将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至t3℃,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右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从图中获得的信息错误的是
A.t1℃时甲、乙、丙三者的溶解度相等
B.丙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最大
C.要使t1℃时甲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可以采取升高温度的方法
D.t2℃时,往100g水中加入90g甲,充分搅拌后得到190g甲的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打开汽水瓶盖,气体从瓶中逸出的主要原因是
A.汽水变成蒸汽挥发出来
B.压强减小后,使汽水中气体的溶解度减小而逸出
C.汽水中的水蒸气挥发出来
D.温度升高使汽水中的碳酸分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不详 题型:填空题

(5分)(2012?赤峰)如图是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2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 _________ g.
(2)20℃时,甲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为 _________ 
(3)将40℃时的乙物质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是 _________ (写一张即可).
(4)40℃时,将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20℃,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 _________ 
(5)甲的热饱和溶液中含有少量的乙,若提纯甲,可采用 _________ 法(填“冷却结晶”或“蒸发结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下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是50g
B.t2℃时,在两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甲一定大于乙
C.t2℃时,将甲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其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
D.甲溶液中含有少量乙,可以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4分)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
 
(1)从该图可以获得的信息有            (写一条);                    
(2) 40℃时,将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各100g,分别降温到20℃,所得甲物质溶液的质量乙物质溶液的质量(选填“>”或“=”或“<”)。
(3)将20℃时的甲乙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后,所得的饱和溶液是     物质。溶质质量分数甲       乙(选填“>”或“=”或“<”)。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