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下面是几种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
(1)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应选用__________(填字母标号)做气体发生装置;如果用E装置收集氧气,导管要接近集气瓶底部的原因_______如果用该法收集氧气,应如何验满?________。若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发现水槽内水变成紫红色,其原因是:________。收集完氧气后,应注意的事项是___________,其理由是___________。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
(3)上述装置中的_____和______组合后,也可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并收集氧气。
(4)如果用F装置收集干燥的氧气,氧气应从_______(填“a”或“b”)进入F中。
(5)如果F装置内装满水,用F装置收集氧气,氧气应从_______(填 “a”或“b”)进入F中。
【答案】B 排净E装置内的空气,收集更纯净的氧气 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则已满 试管口未塞棉花 先撤导管,后熄灭酒精灯 防止水倒吸,炸裂试管 A C或E a b
【解析】
(1)用高锰酸钾制氧气为固体加热型,应选A装置做气体发生装置。用E装置收集氧气,为使空气完全排出,收集到更纯净的氧气,导管应伸入到集气瓶底部。用该法收集氧气验满的操作是: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复燃,则已满。若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发现水槽内水变成紫红色,其原因是:试管口未塞棉花,使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收集完氧气后,应注意的事项是先撤导管,后熄酒精灯,其理由是防止水倒吸,炸裂试管。
(2)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为:;
(3)用过氧化氢制氧气为固液不加热型,发生装置应选用A,收集装置可选用C或E;
(4)如果用F装置收集干燥的氧气,因氧气密度大于空气密度,故氧气应从a端通入;
(5)如果F装置内装满水,用F装置收集氧气,氧气应从b端进入。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是同学们组装的两套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请同答问题。
(1)仪器a的名称是_____。
(2)检查A装气密性的操作方法与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发现装置气密性良好。可用A装置制取气体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B图所示装置制取二氧化碳,验证气体收集满的操作方法与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若收集足够长时间后,发现二氧化碳气体一直未收集满,可能的原因是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烟头掉落、炉火忘关……,稍不注意就可能引发火灾。如图是某型号的干粉灭火器的结构示意图。
(1)干粉灭火器使用时,拔下保险销,用于握紧压把,通过连杆把高压气体容器打开。“压把”属于_____杠杆。
(2)打开高压气体容器后,气体充满整个筒体,粉末状的灭火剂就会喷射出来,此时喷管受到一股反冲力,这是由于_____。
(3)某种于粉灭火剂的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钠。当干粉灭火剂喷射到燃烧区,即能灭火。已知: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2NaHCO3Na2CO3+H2O+CO2↑。请结合燃烧的条件,简述该干粉灭火器灭火的原理。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是生活中常见的盐,通过实验验证、探究它们的化学性质.
(查阅资料)
①Na2CO3+CaCl2═CaCO3↓+2NaCl
②2NaHCO3 Na2CO3+CO2↑+H2O
③Ca(HCO3)2 易溶于水.
④CaCl2 溶液分别与 NaHCO3、Na2CO3 溶液等体积混合现象(表中的百分数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NaHCO3 | Na2CO3 | ||||
0.1% | 1% | 5% | 0.1% | ||
CaCl2 | 0.1% | 无明显现象 | 有浑浊 | 有浑浊 | 有浑浊 |
1% | 无明显现象 | 有浑浊 | 有浑浊,有微小气泡 | 有沉淀 | |
5% | 无明显现象 | 有浑浊 | 有沉淀,有大量气泡 | 有沉淀 |
(进行实验)
序号 | 实验装置 | 主要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 1 | 向2支试管中分别加入少 量Na2CO3 和 NaHCO3 溶液,再分别滴加盐酸 | 2 | |
实验 2 | 向Ⅱ中加入试剂a,向Ⅰ中 加入少量Na2CO3或 NaHCO3 固体,分别加热一段时间 | Na2CO3 受热时Ⅱ中无明 显现象 NaHCO3 受热时Ⅱ中出现浑浊 | |
实验 3 | 向Ⅱ中加入试剂 a,向Ⅰ中 加入少量 5%的 NaHCO3 溶 液,再滴加 5%的 CaCl2 溶 液 | Ⅰ中出现浑浊,有气泡产 生Ⅱ中出现浑浊 |
(解释与结论)
(1)实验1中,NaHCO3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2)实验2中,试剂a为_____.
(3)实验3中,NaHCO3 与 CaCl2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HCO3+CaCl2═_____+_____+_____+H2O
(反思与评价)
(1)实验 2 中,加热 NaHCO3后,试管Ⅰ中残留固体成分可能为_____(写出所有可能).
(2)资料④中,NaHCO3溶液与 CaCl2 溶液混合的现象中,有些只观察到浑浊、未观察到气泡,原因可能是_____.
(3)用2种不同的方法鉴别Na2CO3和NaHCO3 固体,实验方案分别为:
①_____.
②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某氯化钾样品中含有少量氯化钙和氯化镁。以下是除去氯化钾样品中少量氯化钙和氯化镁的流程:
请回答:
(1)氯化钾样品的提纯
①KOH溶液与欲除去的杂质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②加入过量“试剂A”可除去氯化钾样品中的氯化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③加入适量“试剂B”的目的是_____。
④“操作1”中要用到玻璃棒,其作用是_____。
(2)用提纯的KCl固体配制200g10%的KCl溶液,需要KCl的质量为_____g;配制时,需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胶头滴管、玻璃棒、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人体中必需的微量元素铁、氟、锌、硒、碘等,虽然含量少,但对健康至关重要。下面提供几种微量元素的相关信息,请认真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微量元素中属于非金属元素的有_____ 种。
(2)铁原子核外电子数为_____。
(3)氟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_____(填“得到”或“失去”)电子,形成_____(填“阳”或“阴”)离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某反应前后分子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中共有3种分子
B.该反应中分子数减少
C.甲和乙的相对分子质量之和与丙的相对分子质量相等
D.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碳是人类接触最早、利用最多的元素之一。而能源和环境一直受到人们关注。
(1)太阳能和天然气中属于属于不可再生能源的是_______________,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CH4,CH4中H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_。CH4燃烧主要是将化学能转化为_____________能。
(2)造成大气中CO2含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A动植物的呼吸作用 B实验室逸出CO2 C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
(3)汽车尾气中含有有毒的CO和NO,这两种气体可在催化剂作用下转化为CO2和N2,该反应中CO和NO的分子个数比为________________。
(4)坚硬无比的金刚石,柔软易碎的石墨,还有神秘的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__________(填“单质”或“化合物”)。
(5)市场上出售的椰壳活性炭是以椰子壳为原料,经过一系列生产工艺精细加工而成。它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具有极强的____________性,可以用于除去装修产生的有害气体。
(6)书画《富春山居图》是元朝画家黄公望的代表作,此图能够保存至今而不变色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小兰用图示装置验证CO2能与NaOH发生化学反应。推注射器活塞向充满CO2的集气瓶(甲)中注入过量的NaOH溶液,振荡集气瓶后打开止水夹。(不考虑微溶物)
(1)向甲中注入NaOH溶液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
(2)打开止水夹后观察到:乙中液体__________,且甲中的液体变浑浊。上述现象证明CO2能与NaOH发生化学反应。
(3)反应后将甲中混合物过滤,得到白色沉淀和无色滤液。小兰欲探究无色滤液中的溶质成分:小兰分析得出无色滤液中一定含__________。(填化学式)
(提出问题)无色滤液中还含有哪些溶质?
(做出猜想)①Na2CO3; ②CaCl2; ③CaCl2和Na2CO3; ④无其他溶质。
小兰认为猜想__________定不正确。(填数字番号)
(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①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少量_______溶液 | 无明显现象 | 猜想________成立 |
②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稀盐酸 | 有气泡产生 |
(实验交流)
小梅将步骤③中盐酸改为少量进行实验,没有观察到气泡(其他步骤和现象不变),小梅认为猜想④成立,你认为小梅的判断是否正确?请简述原因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