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8%的氢氧化钠溶液通电,实质是水在通电条件下分解,氢氧化钠没变化.如表是四组学生各自实验后获得的数据,你认为合理的是( )
氧气质量/g | 氢气质量/g | 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 | |
A | 16 | 2 | 10% |
B | 10 | 2 | 10% |
C | 64 | 8 | 8% |
D | 16 | 32 | 8% |
A. A B. B C. C D. D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福建省名校2019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模拟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2018年3月,生态文明被历史性地写入宪法,下列做法属于保护生态环境的是( )
A. 随意焚烧秸秆 B. 发展清洁能源 C. 乱丢废旧电池 D. 提倡毁林造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陕西省信阳市淮滨县2019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模拟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下列物质的鉴别方法,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A. 用点燃的方法鉴别羊毛和腈纶
B. 用无色酚酞溶液鉴别碳酸钠和氢氧化钠
C. 用熟石灰鉴别硫酸铵和硫酸钾
D. 灼烧可以鉴别黄铜和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江苏省扬州市2019届九年级下学期3月月考化学试卷 题型:多选题
如图是以空气和其他原料合成NH4NO3的工业流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中发生的是物理变化
B. 上述流程中涉及到的化合反应只有2个
C. ③中参加反应的NH3和O2质量比为17:32
D. 理论上,若③和⑤中NH3的量相同,则合成NH4NO3时氨气的利用率最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江苏省扬州市2019届九年级下学期3月月考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下列物质的鉴别方法不正确的是( )
A. 铁片和铜片(看颜色)
B. 食盐和硝酸铵(加水)
C. 羊毛线和尼龙线(灼烧闻气味)
D.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加稀硫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江苏省扬州市2019届九年级下学期3月月考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下列做法不能有效改善大气质量的是( )
A. 大量生产、使用能过滤PM2.5的口罩
B. 用石灰对煤燃烧后形成的烟气进行脱硫处理
C. 开发利用太阳能、氢能、风能等清洁能源
D. 研究廉价、高效的催化剂,以降低汽车尾气中有害物质的含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内蒙古2019届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卷 题型:填空题
现有物质:(1)金刚石(2)熟石灰(3)硝酸铵(4)甲烷,请按下列要求填写物质的化学式:
(1)天然气的主要成分_____;
(2)可用于切割玻璃的是_____;
(3)可用作化肥的是_____;
(4)用来降低土壤酸性的是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江苏省东台市第三联盟2019届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关于太阳能路灯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铝合金灯柱属于金属材料
B. 灯泡中填充氮气作保护气
C. 这种路灯可以节约能源,绿色环保
D. 硅电池板中的硅元素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江苏省丹阳市2019届九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化学试卷 题型:科学探究题
某化学兴趣小组对一包干燥的红色粉末组成进行探究。请你参与并回答问题:
(教师提醒)它由Cu、Fe2O3两种固体中的一种或两种组成
(提出猜想)红色粉末可能的组成:
猜想① 只有Cu;猜想②_____;猜想③ 是Cu、Fe2O3的混合物。
(实验探究)
同学们为确定红色粉末的组成,称取该粉末5.0g装入硬质玻璃管中,如图在通风橱中进行实验。开始时缓缓通入CO气体,过一段时间后再加热使其充分反应。待反应完全后,停止加热,继续通CO气体直至玻璃管冷却。
(1)在装置A中先通CO气体的目的是______,A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2)反应前后称量相关装置和物质的总质量,其数据如下表:
反应前 | 反应后 |
玻璃管和红色粉末的总质量为37.3g | 玻璃管和固体物质的总质量为36.1g |
小丁同学分析表中的数据后,得出的结论是猜想_______成立。
(3)小林同学认为为了防止溶液倒吸,本实验停止加热前应先断开A和B的连接,小丽认为不需要,理由是_______。
(反思评价)实验后小组内有同学指出:上图装置未进行尾气的处理。于是有同学设计了用如图装置代替原装置,实验装置图中采用虚线框内的装置,其作用有______。(提示:氢氧化钠溶液与石灰水相似,能吸收CO2,但不变浑浊)
A 收集一氧化碳 B 吸收二氧化碳 C 检验二氧化碳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