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下列符号能表示两个氧分子的是

A. O2 B. 2O C. 2O2 D. 2O2-

C 【解析】 试题表示氧分子用化学式,不用元素符号表示,表示分子的个数需将化学式前加上对应的数字即可,故选C.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四川省眉山市2018年中考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t1℃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乙>甲=丙

B. t2℃时,30g甲物质加入50g水中,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7.5%

C. 将相同质量的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从t2℃降温到t1℃,析出晶体最多的是甲

D. 欲将丙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以采取升高温度的方法

B 【解析】 A、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t1℃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乙>甲=丙,故A正确;B、t2℃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50g,所以30g甲物质加入50g水中,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33.3%,故B错误;C、将相同质量的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从t2℃降温到t1℃,甲物质的溶解度变化最大,所以析出晶体最多的是甲,故C正确;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北京市昌平区2018届九年级二模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科学家发现用氨气(NH3)可以将NO转化成无毒物质直接排放,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

从图中获得的有关信息正确的是

A. 反应物、生成物均为化合物

B. 该反应为置换反应

C. 反应前后分子种类不变

D. 生成物水和氮气的分子个数比为6:5

D 【解析】 根据物质微观构成分析分子的构成,判断物质的类别,写出化学式及化学方程式,根据方程式的意义分析判断有关的问题。 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物是氨气与一氧化氮,生成物是氮气和水,所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NH3+6NO5N2+6H2O;A、由方程式可知,生成物中有单质是氮气,故A错误;B、该反应的反应物均为化合物,不符合置换反应的特点,故B错误;C、由微粒的变化可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北京市丰台区2018届九年级5月统一测试(一模)化学试卷 题型:简答题

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酸奶是以新鲜的牛奶为原料,经过杀菌后再向牛奶中添加有益菌,发酵后,再冷却灌装的一种牛奶制品。酸奶不但保留了牛奶的营养,而且某些方面更优于牛奶。

酸奶比牛奶更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因为在发酵过程中,牛奶中约20%的糖、蛋白质被分解成为小分子,同时产生人体所必需的多种维生素。发酵后产生的乳酸可有效提高钙、磷在人体中的吸收。

酸奶中含有大量乳酸菌,乳酸菌把乳糖转化成乳酸,使得牛奶的酸度升高。酸度可以影响酸奶的口感和营养。研究者选取某种市面常见的酸奶进行实验,数据如下图所示:

酸奶喝得过多会导致胃酸过多,影响胃黏膜及消化酶的分泌,对于健康的人来说,每天250克左右是比较合适的。而且最好不要在空腹时喝含有乳酸菌的酸奶,一般选择饭后喝效果比较好。

近年来,常温酸奶逐渐流行起来。常温酸奶和低温酸奶的加工工艺不同。低温酸奶仅在生牛乳状态时经过一道灭菌处理,乳酸菌可以存活其中,但保存条件苛刻,需低温存储,且保质期较短。而常温酸奶需要进行“巴氏灭菌热处理”,该处理方式会杀灭一切细菌,所以可以常温保存较长时间。

酸奶营养美味,建议在购买的时候,仔细看配料表,根据需求去选择。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新鲜牛奶制作酸奶的过程属于_________变化(填“物理”或“化学”)。

(2)酸奶是补钙佳品,这里的“钙”指的是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钙元素 B.钙原子 C.钙单质

(3)酸奶中的蛋白质更易消化和吸收,原因是____________。

(4)由图中数据可知,影响酸奶酸度的因素有____________。

(5)下列说法中,不合理的是__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酸奶营养丰富,但要注意适量饮用

B.酸奶适宜在饭前饮用

C.常温酸奶中含有丰富乳酸菌

D.酸奶更有利于人体对钙的吸收

化学A 发酵过程中约20%的糖、蛋白质被分解成为小分子时间、温度B 【解析】 (1)由题文可知,鲜奶生产酸奶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故是化学变化; (2)补钙物质中的钙不是以分子、原子或单质的形式存在,是指钙元素,故选A; (3)酸奶在发酵过程中约20%的糖、蛋白质被分解成为小分子,更易消化和吸收; (4)由图可知温度越高,酸碱度越高,时间越长,酸碱度越高,故与时间和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北京市丰台区2018届九年级5月统一测试(一模)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某种催化剂可将汽车尾气中的一氧化碳、二氧化氮转化为两种空气中的无毒成分。根据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四种物质均属于化合物 B. 生成丙和丁的质量比为11:7

C. 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分子个数比为1:2 D. 物质丙由原子构成

C 【解析】 A、由图可知,四种物质中丁物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是单质,故选项错误; B、由图可知甲物质是NO2,乙物质是CO ,丙物质是CO2,丁物质是N2,,反应的方程式为2NO2+4CO 4CO2+N2,生成丙和丁的质量比为(4×44):28=44:7,故选项错误; C、由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甲乙的分子个数比为1:2,故正确; D、物质丙是二氧化碳,是由分子构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区2018届九年级(5月份)中考模拟化学试卷 题型:实验题

将一段去除氧化镁的镁条放入一定量的盐酸中,有气泡产生,充分反应后静置,发现试管中有白色沉淀产生。为探究白色沉淀的成分,9 (1)班兴趣小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如下实验:

试管(盛有等体积等浓度的盐酸)

镁条质量(g)

1

1.5

2

2.5

实验现象

快速反应,试管发热,镁条全部消失

白色沉淀量(恢复至20℃)

少量

较多

很多

(1)4支试管中盛有等体积等浓度的盐酸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

(得出结论)(2)镁条与盐酸反应产生白色沉淀的量与________________有关。

(提出问题)白色沉淀是什么物质?

(查阅资料)在氯化镁溶液中,镁能与水常温下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氢气。

(猜想与假设)

甲:白色沉淀可能是碳酸镁

乙:白色沉淀可能是生成的氯化镁增多析出的晶体

丙:白色沉淀可能是剩余的镁

丁:白色沉淀可能是氢氧化镁

(3)其他同学认为甲的猜想是错误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实验验证)

序号

操作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1

取第一份白色不溶物于试管中,加入蒸馏水,震荡

(4)沉淀________________溶解(选填会或不会)

乙同学猜想不成立

2

取第二份白色不溶物于试管中,加入稀盐酸

(5)________________

丙同学猜想不成立

3

①取第三份白色不溶物于试管中,加入稀硝酸

②向所得溶液加入几滴硝酸银溶液

①白色沉淀不溶解

②出现大量白色沉淀

①丁同学猜想不成立

②白色不溶物一定含(6)________________元素

(7)在老师的帮助下,同学们得出白色沉淀物是Mg2(OH)2Cl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Mg+2HCl+2H2O=Mg2(OH)2Cl2+2X则X为________________。

(拓展延伸)

小钢同学认为上述实验验证3的设计不严密,在实验验证3之前应该对不溶物进行洗涤,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

便于对比。镁条质量。反应物中不含有碳元素,不可能生成碳酸镁。不会不产生气泡白色不溶物一定含氯元素H2。排除氯离子的干扰。 【解析】 (1)用控制变量法做探究实验时,要保证其他因素相同,只留一个变量,这样才便于对比,得出准确的结论。(2)由表格数据可知,在盐酸的体积和浓度相同的条件下,镁条质量越大,产生白色沉淀的量越多。(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没有碳元素,反应后就得不到碳酸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区2018届九年级(5月份)中考模拟化学试卷 题型:选择填充题

下列实验方案合理的是______

选项

实验目的

所用试剂或方法

A

鉴别热塑性塑料和热固性塑料

加热,观察外形变化

B

鉴别磷矿粉、氯化铵、氯化钾

观察颜色,加水

C

除去硝酸钾中少量的氯化钠

溶解、过滤

D

鉴别腈纶和纯羊毛衫

_______________

A;灼烧、闻气味。 【解析】 热塑性塑料在加热时熔化,冷却后变成固体,热固性塑料在加热时不再熔化,因此可以用加热的方法鉴别热塑性塑料和热固性塑料,A正确;磷矿粉为灰白色粉末,氯化铵、氯化钾为白色晶体,通过观察颜色可以鉴别出磷矿粉,但氯化铵、氯化钾的颜色相同,且都能溶于水,故无法鉴别,B错误;硝酸钾和氯化钠都能溶于水,用溶解、过滤的方法不能除去硝酸钾中少量的氯化钠,C错误;D.鉴别腈纶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江苏省苏州市2018届九年级中考二模考试化学试卷 题型:综合题

请结合下图回答问题。

(1)仪器②的名称:____________。

(2)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可选用装置____________(选填序号)和装置D组合,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二氧化锰的作用是____________,若用B和D组合制取氧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3)实验室可用装置B或C制H2,C装置相对于B的优点有______,用E装置收集H2,气体应从______(选填“a”或“b”)端通入。

(4)某些大理石中含少量硫化物,使制得的CO2中混有H2S等气体。欲获取纯净、干燥的CO2,设计实验如下:

查阅资料:I.H2S能与NaOH、CuSO4等物质反应。

Ⅱ.CO2中混有的HC1气体可用饱和NaHCO3溶液吸收。

①装置甲中所盛试剂应选用____________(填字母)。

a.浓硫酸 b.NaOH溶液 c.澄清石灰水 d.CuSO4溶液

②装置丙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长颈漏斗A2KClO32KCl+3O2↑催化2H2O22H2O+O2↑能够控制反应的进行与停止ad干燥CO2或除去水蒸气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和题中信息知,(1)仪器②的名称:长颈漏斗。(2)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可选用装置A和装置D组合,反应物是固体需加热制取气体,氧气不易溶于水,可以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锰的作用是催化作用,若用B和D组合制取氧气,反应物是液体和固体不需加热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人教版2018届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单元检测 题型:单选题

下列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

A. 取用锌粒 B. 氧气验满

C. 滴加液体 D. 读取液体体积

C 【解析】 不能用手直接接触药品,要用镊子夹取,另外取用块状固体药品时,应先将试管横放,把药品放入试管口以后,再把试管慢慢地竖立起来,使药品缓缓地滑到试管的底部,A错误;氧气验满的操作为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到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则说明氧气已集满,B错误;用滴管滴加液体时要注意“竖直悬空”不能接触到试管,C正确;读取液体体积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D错误。故选C。 ...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