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9分)某化学实验小组的同学对实验室2瓶氢氧化钠固体产生了兴趣,为探究其成分进行了有关实验。请你参与他们进行的探究活动:
【提出问题】久置氢氧化钠固体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猜想Ⅰ:全部是NaOH;猜想Ⅱ:全部是Na2CO3;猜想Ⅲ:             
【实验与探究】
(1)实验如下:

实验操作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及解释
实验一:取其中一瓶的少量固体样品于试管中,加蒸馏水完全溶解,然后加入足量的稀盐酸。
实验过程中始终没有气泡产生。
则证明此瓶中猜想     成立。
实验二:取另一瓶中的少量固体样品于试管中,加蒸馏水完全溶解,然后滴加氯化钡溶液。
实验过程中产生      
则证明猜想Ⅱ或Ⅲ成立。
此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为了进一步的验证猜想结果,小明同学提出如下实验方案:继续实验二,过滤,然后向滤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若酚酞变红,则此瓶中猜想Ⅲ成立;若酚酞不变红,则猜想Ⅱ成立。
小华同学立即对小明同学的方案提出了质疑,通过查阅资料知道,氯化钡溶液呈中性,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但碳酸钠溶液呈       性(填“酸”或“碱”),能使酚酞变红,因此他认为该方案的操作步骤中应该改进的是                               
【反思与交流】久置的固体氢氧化钠变质的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猜想与假设】猜想Ⅲ: NaOH 和 Na2CO3   (1分)
【实验与探究】
1.

实验操作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及解释
 
 
Ⅰ  (1分)
 
白色沉淀(1分)
BaCl2+Na2CO3==BaCO3↓+2NaCl(2分)
2.碱   滴加过量的氯化钡溶液  (各1分)
【反思与交流】 CO2 + 2NaOH = Na2CO+ H2O  (2分)

解析试题分析:【猜想与假设】氢氧化钠若变质,其产物为碳酸钠,若氢氧化钠部分变质,则该固体为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混合物;【实验与探究】(1)碳酸钠可以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气体,所以若没有明显现象,则该固体中没有碳酸钠,即只有氢氧化钠,即猜想Ⅰ成立;氢氧化钡溶液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钡和氢氧化钠,所以若观察到产生了白色沉淀,则说明在该固体中含有碳酸钠,即猜想Ⅱ或猜想Ⅲ成立;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Ba(OH)2═BaCO3↓+2NaOH;(2)碳酸钠溶液呈碱性,可以是酚酞变红,所以为了防止碳酸钠干扰实验应该将步骤二中的氢氧化钡溶液改为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溶液;【反思与交流】久置的固体氢氧化钠变质的原因是吸收空气中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钠,其反应方程式为:CO2 + 2NaOH = Na2CO+ H2O
考点: 碱的化学性质、溶液酸碱性的检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探究题

有A、B、C、D四瓶失去标签的白色粉末(均为纯净物),已知它们可能是硫酸铜、碳酸钙、氯化钾、硫酸钾中的一种。某学生的鉴别实验过程记录如下:
步骤1:取A、B、C、D四种白色粉末各一药匙,分别放入四支洁净的试管中,各加蒸馏水2 mL,振荡后静置。四支试管底部均有固体存在,只有盛放A的试管中液体呈蓝色,其他均呈无色。
步骤2:继续向盛放B、C、D的试管中加入等量的稀硫酸,只有D的试管中有气泡产生,其他均无明显变化。
请根据该学生的实验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①步骤1中“四支试管底部均有固体存在”,与该学生预测的“只有一支试管中有固体存在,其他试管中均为澄清溶液”的现象不同,其原因可能是                             
②四种白色粉末只能部分被鉴别出来,分别是                            (写代号及其对应物质的化学式)。
③对尚未鉴别出来的物质,请设计实验进行确定,并填写下表。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及结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探究题

(6分)铜器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生锈。铜锈(俗称铜绿)的主要成分是Cu2(OH)2CO3,那么,铜在什么条件下容易生锈呢?为此,小明同学设计了以下实验,请你参与探究。
【提出假设】铜生锈是铜与氧气、                     共同作用的结果。
【设计方案】为验证假设,小明同学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

(1)B的实验目的是                       
(2)装置C中有一处明显错误,用文字叙述加以改正                          ;NaOH溶液的作用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小明同学的这个实验方案不完整,还需要再补充一个实验。请在下图框中绘出该实验的装置图。

【结论】经过探究,得知了铜生锈的条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探究题

(6分)某化学实验活动小组的同学为了探究实验室中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的成分,进行了有关实验。请你参与他们进行的探究活动:
【提出问题】久置氢氧化钠固体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
猜想Ⅰ:全部是NaOH;猜想Ⅱ:全部是Na2CO3;猜想Ⅲ:                 
【实验与探究】
(1)实验如下:

实验操作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及解释
步骤一:取少量固体样品于试管中,加蒸馏水完全溶解,然后加入足量的稀盐酸。
实验过程中始终没有气泡产生。
 
则证明猜想     成立。
步骤二:另取少量固体样品于试管中,加蒸馏水完全溶解,然后滴加氯化钡溶液。
 
实验过程中产生      
 
则证明猜想Ⅱ或Ⅲ成立。
(2)为了进一步的验证猜想结果,小明同学提出如下实验方案:继续步骤二的实验,过滤,然后向滤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若酚酞变红,则猜想Ⅲ成立;若酚酞不变红,则猜想Ⅱ成立。
小华同学立即对小明同学的方案提出了质疑,通过查阅资料知道,氯化钡溶液呈中性,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但碳酸钠溶液呈       性(填“酸”或“碱”),能使酚酞变红,因此他认为该方案的操作步骤中应该改进的是              
【反思与交流】久置的固体氢氧化钠变质的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探究题

(8分)小强同学用三支试管,分别取适量的稀盐酸、澄清石灰水、碳酸钠溶液进行相关实验探究。
步骤1:向三支试管中分别滴加酚酞后,Na2CO3溶液中显红色,说明Na2CO3溶液显           性;
步骤2:小强把三支试管中的溶液同时倒入一只烧杯中,发现有气泡产生,最终有白色沉淀生成且溶液显红色;白色沉淀为             (写化学式)
步骤3:把烧杯中的混合物进行过滤,得到滤液,滤液中一定不含有________。(选填字母):
A.稀盐酸     B.澄清石灰水    C.碳酸钠溶液
[实验猜想] 步骤3所得滤液中溶质可能为:①NaCl  Na2CO3
②NaCl  CaCl2和NaOH;
③NaCl  Na2CO3和NaOH; ④…
[实验验证](提示:CaCl2溶液显中性)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有关化学方程式
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加入足量CaCl2溶液
 
                      
                      
猜想③成立
                         
[反思评价] 有同学提出将CaCl2溶液改为稀盐酸,若观察到有气泡产生且红色消失,则证明猜想③成立。你认为是否正确          (填“正确或不正确”) 其理由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探究题

(6分)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1) 下图装置中使用注射器的优点是                  ,观察量筒中液体的体积时视线要与                              
(2)下面是用上述装置实验时,收集的相关数据:

实验
序号
H2O2溶液
的浓度/%
H2O2溶液
的体积/mL
MnO2
用量/g
温度/℃
收集O2的体积/mL
反应所需
的时间/s

5
2
0.1
20
4
18

10
2
0.1
20
4
6

30
8
/
40
2
64

30
8
/
60
2
25
由实验①和②对比可知.化学反应速率与                             有关;
由实验③和④对比可知.化学反应速率与温度的关系是                         ;
(3)化学反应的实质是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相互碰撞、结合的结果.化学反应速率与微观粒子的概率有关。试从微观角度解释“反应物浓度越大,化学反应速率越快”的原因:
                                                                     
(4)发现问题:实验时温度最难控制,反应一段时间后溶液的温度总是比起始时温度高,说明反应
        热量。
(5)继续探究:
除了该实验小组探究过的因素以外,你若还有其他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及探究方法.请写在下面。若正确.本题另奖励4分,本试卷总分不超过60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探究题

(7分)化学教师为了调动同学们探究的积极性,布置了一个探究任务:粉笔的成份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盐类,请同学们探究粉笔的化学成份。某化学兴趣小组进行了以下探究实验。
【提出猜想】
(1)粉笔的成份氯化物;(2)粉笔的成份碳酸盐;(3)粉笔的成份硫酸盐。
【实验探究】
(1)取一个段白色的粉笔(约1g),在研钵中研成粉末,倒入大烧杯中,加入100mL蒸馏水充分搅拌,静置,发现烧杯底部有较多的白色回体未溶解。根据下表以及后面实验操作现象,判断粉笔的成份属于哪类物质? 

溶解度(20℃)
﹤0.01g
0.01g~1g
1g~10g
﹥10g
物质分类
难溶
微溶
可溶
易溶
(2)从烧杯中取少许上层清液注入试管,滴加几滴酚酞,无明显现象。粉笔溶液(酸碱性)不可能呈 性;
(3)从烧杯中取少许上层清液注入试管,滴加盐酸溶液,无明显现象产生;
(4)从烧杯中取少许上层清液注入试管,滴加Na2C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5)从烧杯中取少许上层清液注入试管,滴加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实验判断】
根据探究实验中出现的现象,请你做出粉笔化学成份可能合理的判断。完成下列填空:
(6)写出粉笔的主要成份化学式 
(7)写出【实验探究】(4)中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8)写出【实验探究】(5)中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探究题

(10分)将过量的Na2CO3溶液滴入到一定量CuSO4溶液中得到蓝色固体。某研究性学习
小组对蓝色固体的成分进行了如下探究。请完成下列各题:
Ⅰ.猜想与假设:
猜想一:固体为CuCO3,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示)。
猜想二:固体为Cu(OH)2,理由:Na2CO3溶液呈______(填“酸”或“碱”)性。
猜想三:固体为Cu(OH)2和CuCO3的混合物。
Ⅱ.资料查阅:
①Cu(OH)2和CuCO3晶体均不带结晶水;无水硫酸铜是白色固体,遇水会变成蓝色的硫酸铜晶体。
②Cu(OH)2、CuCO3受热易分解,各生成对应的两种氧化物。
Ⅲ.设计与实验:
㈠固体的获取:
⑴将反应后的固、液混合物经过滤、洗涤、低温烘干得蓝色固体。
⑵判断固体已洗净的方法及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㈡用下图所示装置,定性探究固体的成分。

⑶小组同学将装置按 A、______、______(填“B”、“C”)的顺序组合进行实验,验证出猜想三是正确的,实验中:A中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中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固体为Cu(OH)2和CuCO3的混合物。
㈢固体成分定量测定:
已知Cu(OH)2的分解温度为66℃~68℃,CuCO3的分解温度为
200℃~220℃。设固体的组成为aCu(OH)2?bCuCO3。小组同学
用热分析仪对固体进行热分解,获得相关数据,绘成固体质量
变化与分解温度的关系如下图,请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⑷写出AB、CD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AB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D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通过计算可得:a:b=________。(请写出计算过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探究题

某研究小组发现,维C泡腾片(保健药品,主要成分见图1)溶于水,有许多气泡产生(如图2)。该小组同学进行如下探究。

探究一:该气体的成分。
【猜想与假设】小华说:该气体可能是CO2、O2、CO、H2、N2
小明说:不可能含有N2,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芳说:不可能含有CO和H2,因为从药品安全角度考虑,H2易燃易爆,CO___________________。
该小组同学认为:该气体可能含有CO2、O2中的一种或两种。
【进行实验】

实验编号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将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该气体中
 
带火星的木条没有复燃
 
 
【得出结论】(1)由实验①可知,该气体中肯定含有_________。
(2)由实验②__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确定该气体中不含氧气,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二:维C泡腾片溶液的酸碱性。
向维C泡腾片溶液中滴加石蕊试液,溶液变红,说明溶液显_________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