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8.如图为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比乙大
B.t1℃时,甲、乙两物质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
C.要使组成在N点的甲溶液转变为M点的甲溶液,可以采用升高温度的方法
D.乙采用蒸发溶剂的方法得到乙晶体

分析 A、据溶解度曲线可知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情况;
B、据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方法结合曲线图分析解答;
C、若要将组成N点的甲溶液转变为M点的甲溶液,可以采用的方法是:加甲物质;
D、乙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所以要得到乙晶体,可采取蒸发溶剂的方法.

解答 解:A、由图可知: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比乙大,正确;
B、饱和时质量分数的计算式$\frac{溶解度}{溶解度+100g}$×100%,t1℃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则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正确;
C、M点的甲的饱和溶液,N点是甲的不饱和溶液,若要将组成在N点的甲溶液转变为M点的甲溶液,二者在同一温度下,可以采用温度不变,增加溶质的方法,故选项错误;
D、乙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所以要得到乙晶体,可采取蒸发溶剂的方法乙,正确;
故选:C.

点评 物质的溶解度是物质溶解能力的外在表现,因此要学会观察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为正确分析相关方面的问题奠定基础.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8.老师提问:镁条在空气中燃烧与那些物质发生了反应?怎样用实验证明?丫丫为组长的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根据老师的命题展开了如下步骤的学习与探究.
(1)从网上得知,镁条在空气中燃烧,能与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多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其中与氧气反应生成MgO我们熟知,镁可以在氮气中燃烧生成Mg3N2,在二氧化碳中也可以燃烧.
(2)氢氧化钙与氢氧化钠都属于碱类物质,化学性质相似.
既然镁条在空气中燃烧能与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三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而与氧气的反应我们已知,实验重点应探究与氮气、二氧化碳的反应.
丫丫他们的实验探究分如下四步进行.
步骤具体操作实验图示
步骤1用盛有较浓氢氧化钠溶液的水槽、无底的废广口瓶、燃烧匙、橡皮塞等装配成如图的装置,放置良久.另准备一个有一根铜丝穿过的橡皮塞,铜丝末端固定一个足量的镁条. 
 
 
 
 
 
 
 
        
 
 
 
步骤2引燃燃烧匙中足量的红磷,塞好橡皮塞.待充分冷却,观察到广口瓶内水面上升的体积约占瓶内水面原上方空间的五分之一左右.
步骤3往水槽中加水使无底的废广口瓶内外水面相平.点燃镁条,迅速更换橡皮塞,镁条在广口瓶内继续燃烧,发出红光,放出热量.带冷却后广口瓶内水位继续上升约至瓶满.
步骤4收集一瓶纯净的二氧化碳气体,同样用绑有镁条的橡皮塞,点燃镁条后将橡皮塞塞紧,看到镁条在二氧化碳中剧烈燃烧;用湿布不断擦拭集气瓶外壁,实验结束后,看到集气瓶内壁附着一层白色物质,中间还夹杂着一些小黑点.
(1)步骤2的目的是除去广口瓶中的氧气.
(2)步骤3“待冷却后广口瓶内水位继续上升约至瓶满”是由于广口瓶中几乎都是氮气,氮气和镁发生了化学反应.
(3)步骤4中,“用湿布不断擦拭集气瓶外壁”是为了降温;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推测,白色物质应该是氧化镁,小黑点应该是碳.
完成镁条在空气中燃烧时发生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判断反应类型:
(1)示例:2Mg+O2$\frac{\underline{\;点燃\;}}{\;}$2MgO;
(2)3Mg+1N2=Mg3N2,属于化合反应;
(3)2Mg+CO2=2MgO+C.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推断题

19.如图是某实验中各物质间的变化关系:

(1)写出氧化铜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H2SO4+CuO═CuSO4+H2O.
(2)气体C的化学式是H2
(3)溶液D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FeSO4(写化学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6.下列实验操作或装置错误的是(  )
A.
浓硫酸的稀释
B.
液体的取用
C.
胶头滴管的使用
D.固体的取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3.甲烷(CH4)气体难溶于水,不与浓硫酸、硫酸铜、碱石灰(氢氧化钠和氧化钙的固体混合物)、澄清石灰水等起反应.甲烷具有还原性,在加热条件下与氧化铜发生反应,生成铜、水和二氧化碳.
某化学小组为验证甲烷的组成,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该实验装置气密性良好,实验中所用试剂均足量.

已知装置B、C、D、E中分别盛有浓硫酸、白色无水CuSO4固体、碱石灰、澄清石灰水,而且已知白色无水CuSO4固体遇水会变蓝色.
(1)实验步骤:
I.通入甲烷气体.
II.点燃酒精灯加热,反应一段时间后,停止加热.
III.继续通甲烷至玻璃管冷却.
(2)有关现象:
①A中黑色固体变红色;②中C中未见变蓝色;③E中未见出现浑浊.
(3)有关数据:
A中玻璃管及物质总质量/gB装置及物质总质量/gD装置及物质总质量/g
反应前108.0212.0131.0
反应后106.4212.9132.1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室若用无水醋酸钠固体和碱石灰混合加热制取甲烷,则发生装置类型与C相同.
A.用石灰石与稀盐酸制二氧化碳B.用过氧化氢制氧气C.用高锰酸钾制氧气
(2)甲烷还原氧化铜的化学方程式为CH4+4CuO$\frac{\underline{\;\;△\;\;}}{\;}$4Cu+2H2O+CO2
(3)实验过程中通入甲烷的作用各不相同.步骤I是排尽除去装置中的空气;步骤II是还原氧化铜;步骤III是将生成的气体全部排出,减小实验误差.
(4)请根据该实验数据列计算式,证明甲烷中不含氧元素.相关计算式为108.0g-106.4g=(212.9g-212.0g)×$\frac{16}{18}$×100%+(131.1g-131.0g)×$\frac{32}{44}$×100%=1.6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3.向烧杯中逐滴加入x溶液至过量(图甲),生成沉淀或气体的质量与加入x溶液的质量关系符合图乙的是(  )

烧杯中的物质x溶液
 ①稀盐酸和硫酸铜烧碱
稀硫酸和稀盐酸氯化钡
镁铝合金稀盐酸
氯化钠和碳酸钠溶液稀盐酸
A.①④B.①③④C.①②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0.为了测定某石灰石的纯度,小明同学把11克石灰石样品碾碎后投入到盛有94.4克稀盐酸的烧杯中(盐酸足量),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溶液100克.计算:
①石灰石的纯度.
②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推断题

17.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1)甲在t2℃时的溶解度为25g;
(2)t1℃时30g丙与50g水充分溶解形成饱和(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3)甲的饱和溶液中含有少量的乙可以采用降温结晶(或冷却热饱和溶液) 提纯甲.
(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C(填序号).
A.从t3℃甲、乙、丙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2℃时,析出晶体最多的是甲
B.将t2℃50g丙的饱和溶液加水稀释成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丙溶液,需要用到的仪器有:烧杯、玻璃棒、量筒(50ml)、胶头滴管
C.t2℃乙的饱和溶液中加入固体甲,乙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
D.t3℃等质量甲、乙、丙的饱和溶液中,含溶剂最多的是丙
E.将接近饱和的甲溶液变成甲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可能不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8.化学实验室要从含少量铜粉的银、锰(Mn)混合金属粉末中分离出贵金属,并获得一种盐的晶体,现将这三种金属随意编号为A、B、C,并设计了如下流程:

从该方案中得出的结论:
①搡作a的名称为过滤
②若A的硫酸盐中A元素显-2价,该盐为MnSO4
③A、B、C三种金属的活动性为:A>B>C
④最后的滤液中可能有三种溶质
⑤若步骤①中加入硫酸的量不足,其它各步条件不变,最终得到的滤液一定含有三种溶质
上述结论正确的是(  )
A.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⑤D.②③⑤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