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6.根据如图所示装置回答有关问题:
(1)若用A装置制取氧气,则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ClO3$\frac{\underline{MnO_2}}{△}$2KCl+3O2↑,装药品前,需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检查方法是先把导管的一端放入水中,然后两手紧握试管的外壁,观察导管口是否有气泡冒出.
(2)若用装置C排水法收集此气体,气体应从b(填“a”或“b”)导管通入瓶内,瓶中留少量的水进行装置D的实验,水的作用是防止铁的熔化物温度过高,溅落而炸裂集气瓶.
(3)对比装置D和装置E,可以得出关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4)某同学连接装置B、F、G进行实验,B中所加药品不同,G中所加药品相同
①若实验中F中蜡烛熄灭,G中溶液变浑浊,则B中反应生成的气体为二氧化碳;
②若实验中F中蜡烛燃烧更旺,G中溶液变浑浊,则B中反应生成的气体是氧气.

分析 检验装置的气密性的方法是:先把导管的一端放入水中,然后两手紧握试管的外壁,观察导管口是否有气泡冒出.瓶中留少量的水进行装置D的实验,水的作用是:防止铁的熔化物温度过高,溅落而炸裂集气瓶;制取装置包括加热和不需加热两种,如果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就不需要加热,如果用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制氧气就需要加热.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不易溶于水,因此能用向上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实验室制取CO2,是在常温下,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的,碳酸钙和盐酸互相交换成分生成氯化钙和水和二氧化碳,因此不需要加热.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因此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对比装置D和装置E,可以得出关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解答 解:(1)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和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配平即可;检验装置的气密性的方法是:先把导管的一端放入水中,然后两手紧握试管的外壁,观察导管口是否有气泡冒出;故答案为:2KClO3$\frac{\underline{MnO_2}}{△}$2KCl+3O2↑;先把导管的一端放入水中,然后两手紧握试管的外壁,观察导管口是否有气泡冒出;
(2)若用装置C排水法收集此气体,气体应从短管进入,因为氧气的密度比水小;瓶中留少量的水进行装置D的实验,水的作用是:防止铁的熔化物温度过高,溅落而炸裂集气瓶;故答案为:b;防止铁的熔化物温度过高,溅落而炸裂集气瓶;
(3)对比装置D和装置E,可以得出关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故答案为: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4)若实验中F中蜡烛熄灭,G中溶液变浑浊,则B中反应生成的气体为二氧化碳,因为二氧化碳能灭火,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若实验中F中蜡烛燃烧更旺,G中溶液变浑浊,则B中反应生成的气体是氧气,因为氧气能支持燃烧;故答案为:二氧化碳;氧气;

点评 本考点主要考查了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气体的制取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同时也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气体的性质和注意事项等,综合性比较强.气体的制取装置的选择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有关;气体的收集装置的选择与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有关.本考点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主要出现在实验题中.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6.(1)用化学符号表示:
①3个二氧化碳分子3CO2; 
②两个铁原子2Fe;
③钙元素显正二价$\stackrel{+2}{Ca}$.
(2)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对应的基本反应类型
①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备氧气:2H2O2$\frac{\underline{\;MnO_2\;}}{\;}$2H2O+O2↑;分解反应.
②二氧化碳通入水中:CO2+H2O═H2CO3;化合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7.如图所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点燃酒精灯
B.
   过滤
C.
  加热液体
D.
      称量固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4.有6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硝酸钠溶液,欲将其溶质质量分数增加一倍,应该采取的方法是(  )
A.把溶剂蒸发掉$\frac{1}{2}$B.加入7.5克硝酸钠固体
C.加入20%的硝酸钠溶液30克D.把溶剂蒸发掉10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1.生活中处处蕴含着化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厨房天然气泄漏,应立即打开油烟机排气
B.生活中,可用煮沸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C.提倡使用节能灯,可以达到“低碳”的目的
D.家用电器着火不能用水泼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用符号或名称填写:Ca钙2H2个氢原子Cu2+铜离子镁元素Mg钾元素K两个钠离子2Na+水分子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8.为探究微粒的性质及影响因素,小然同学进行如图1下列实验:
实验一:如图甲,烧杯B中加入20mL蒸馏水,并滴入2-3滴无色酚酞试液;往小试管中加入5mL浓氨水并置于烧杯A中,再用一个大烧杯将A、B罩在一起.
(1)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烧杯B中溶液的颜色逐渐由无色变成红色.
(2)该现象说明构成物质的微粒具有不断运动的性质,请你简述烧杯B中酚酞溶液变色的原因由于浓氨水挥发,氨分子从小试管中运动到烧杯B中,溶于水后使酚酞变成红色.
实验二:先往图乙装置烧杯A中装入30℃蒸馏水20mL,往图丙装置烧杯A中装入70℃蒸馏水20mL,再进行实验(乙、丙装置其余操作同实验一).实验时发现乙装置烧杯B中溶液颜色完全变化的时间比丙装置的时间长.
(3)该实验研究温度对微粒运动快慢的影响.
(4)根据实验二的现象,小然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实验三:如图2所示,小然在一个玻璃容器中加入100mL水,并向水中放入一块蔗糖,然后在容器外壁沿液面划一条水平线.
(5)小然用玻璃棒搅拌,过一会儿发现糖块溶解,则现在的液面比原来划的水平线下降(填“上升”或“下降”)了.请你解释这一现象其中的原因构成蔗糖的分子扩散到水中,使总体积变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5.用适当的数字和符号填空:
(1)硫原子S;
(2)2个水分子2H2O;
(3)3个氢氧根离子3OH-
(4)体温计中液体金属Hg;
(5)在氧化亚铁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stackrel{+2}{Fe}$O;
(6)4个氢原子4H.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6.A为暗紫色的颗粒,B为白色固体,C、D都是黑色粉末,将A与B混合或者B与C混合,加热时都有无色气体F产生,用B、C混合加热与只用B加热产生的F的速率相比,前者比后者快得多,且反应前后C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变,只用A加热时,除产生F外还有C产生,D在F中剧烈燃烧,发生白光生成无色气体E,E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根据以上事实写出A、B、C、D、E、F的化学式.
AKMnO4;BKClO3;CMnO2;DC;ECO2;FO2
(2)写出该过程中所涉及的化学方程式:
①2KMnO4$\frac{\underline{\;\;△\;\;}}{\;}$K2MnO4+MnO2+O2↑;②2KClO3$\frac{\underline{MnO_2}}{△}$2KCl+3O2↑;③C+O2$\frac{\underline{\;点燃\;}}{\;}$CO2;④CO2+Ca(OH)2=CaCO3↓+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