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项目 | 排水法 | 向上排空气法 |
收集方法可行性分析 | CO2气体生成和从水面逸出的速率远大于其溶解和与水反应的速率. | CO2密度比空气大,且不与空气发生反应. |
收集过程分析 | 集满现象:集气瓶口有气泡冒出. | “验满”分析:因气体无色,故集满与否较难确定.即便用燃着木条移近容器口火焰熄灭,也难以证明空气完全排尽. |
向收集到的CO2的集气瓶内倒入等体积适量澄清石灰水,并振荡 | 先浑浊后变澄清所需时间较短. | 先浑浊后变澄清所需时间较长. |
由上述实验可得结论 | ①二氧化碳可用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收集;②用排水法收集到的二氧化碳比较纯净. |
分析 (1)实验室通常用稀盐酸与大理石(或石灰石)反应制取二氧化碳,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写出反应的方程式;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发生装置;
(2)根据装置E或F和C装置制取气体的过程考虑优点;
(3)根据选择气体收集方法的依据和收集气体时的操作注意事项进行分析;
(4)根据反应物的角度分析产生二氧化碳少的原因;
(6)可首先二氧化碳的体积换算成质量,利用化学方程式,列出比例式进行求解碳酸钙的质量,然后利用质量分数求出石灰石的质量.
解答 解:(1)实验室通常用稀盐酸与大理石(或石灰石)反应制取二氧化碳,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方程式:CaCO3+2HCl=CaCl2+H2O+CO2↑;
发生装置属于固液常温型,所以可以选择简易装置B及改进的装置CDF和启普发生器E;
(2)装置E或F可以通过控制活塞的开关从而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相对于装置C在操作方面的优势为:可以使反应随时发生随时停止;
(3)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的气体必须满足密度比空气大,不与空气发生反应等条件;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当看到集气瓶口有气泡冒出,说明集气瓶中的水已排完,气体已收集满;通过实验分析可知,二氧化碳可用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时能看到什么时候收集满,而用向上排空气法则不能,因而用排水法收集到的二氧化碳比较纯净;
比较项目 | 排水法 | 向上排空气法 |
收集方法可行性分析 | CO2气体生成和从水面逸出的速率远大于其溶解和与水反应的速率. | CO2密度比空气大,且不与空气发生反应. |
收集过程分析 | 集满现象:集气瓶口有气泡冒出. | “验满”分析:因气体无色,故集满与否较难确定.即便用燃着木条移近容器口火焰熄灭,也难以证明空气完全排尽. |
向收集到的CO2的集气瓶内倒入等体积适量澄清石灰水,并振荡 | 先浑浊后变澄清所需时间较短. | 先浑浊后变澄清所需时间较长. |
由上述实验可得结论 | ①二氧化碳可用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收集;②用排水法收集到的二氧化碳比较纯净. |
比较项目 | 排水法 | 向上排空气法 |
不与空气发生反应. | ||
集气瓶口有气泡冒出. | ||
①二氧化碳可用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收集;②用排水法收集到的二氧化碳比较纯净. |
点评 本题综合考查了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特点和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的计算,要根据已有知识进行灵活运用,只有这样才能完整准确的完成题目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蓝紫色的火焰 | |
B. |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色烟雾 | |
C. | 高锰酸钾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硫气体后,会逐渐褪色 | |
D. | 在滴有石蕊的盐酸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溶液颜色由蓝色逐渐变成红色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江苏省教育集团树人学校2017届九年级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化学试卷 题型:选择填充题
甲烷和水反应可以制水煤气(混合气体),其反应的微观示意图(未配平)如下图所示。根据微观示意图,得出的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 反应前后各元素化合价不变
B. 反应中含氢元素的化合物有2种
C. 该反应为置换反应
D. 生成物的质量比为14:1或1:14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山东省滨州博兴县2017届九年级学业水平模拟化学试卷 题型:信息分析题
将10g生锈的铁片放入40g稀盐酸中,恰好完全反应,放出气体的质量为0.2g,试求:
(1)铁片中单质铁的质量;
(2)铁片中铁锈的质量分数;
(3)最后所得溶液的质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