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6.向一定量的K2CO3溶液中缓慢地滴加稀盐酸,并不断搅拌,发现开始没产生气泡,盐酸加到一定程度才产生气泡.随着盐酸的加入,溶液中离子数目也相应地发生变化.如图所示,四条曲线与溶液中的离子的对应关系,完全正确的是(  )
A.a:Cl-;   b:K+;     c:CO${\;}_{3}^{2-}$;     d:HCO${\;}_{3}^{-}$
B.a:K+;    b:CO${\;}_{3}^{2-}$;   c:Cl-;      d:HCO${\;}_{3}^{-}$
C.a:K+;    b:CO${\;}_{3}^{2-}$;   c:HCO${\;}_{3}^{-}$;     d:Cl-
D.a:K+;    b:HCO${\;}_{3}^{-}$;   c:Cl-;     d:CO${\;}_{3}^{2-}$

分析 因考虑K2CO3在溶液中电离出K+和CO32-,盐酸溶液中存在H+、Cl-,因而出现CO32-+ H+═HCO3-,然后HCO3-+ H+═H2O+CO2,因向一定量的K2CO3溶液中缓慢地滴加稀盐酸,即出现如图现象.

解答 解:A、因在碳酸钾溶液中K2CO3═2K++CO32-,所以溶液开始就存在K+和CO32并且K+和CO32-的个数比为2:1,根据图象显示,CO32-+ H+═HCO3-因而CO32-不断减少,因而a 为 K+,b 为 CO32- 故A不正确.
    B、当向一定量的K2CO3溶液中缓慢地滴加稀盐酸,溶液中出现H+、Cl-,并且CO32-+ H+═HCO3-,H++HCO3-═H2CO3.碳酸分解生成水和二氧化碳,这就是向一定量的K2CO3溶液中缓慢地滴加稀盐酸,不断搅拌,发现开始没产生气泡的原因;结合 A 项选答,故B 不正确.
    C、盐酸加到一定程度才产生气泡是因为碳酸开始分解的缘故,生成的KCl在溶液中仍存在Cl-;因而Cl-在图象中随着加盐酸就出现了,所以d必代表Cl-.随着碳酸的不断分解,HCO3-逐渐减少直到消失.因而c必代表HCO3-.故C 正确.
    D、通过以上选项分析解答,故D 不正确.
故选 C.

点评 此题既考查学生对酸的性质理解运用,有渗透离子反应的实质,还锻炼学生的良好推断能力.可谓难题.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现有一组物质:海水、稀硫酸、酒精溶液.下列物质中,可以和这组物质归为同一类的是(  )
A.蒸馏水B.稀饭C.D.牛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7.对于食盐、纯碱、小苏打、碳酸钙四种常见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可用纯碱与石灰水制烧碱B.它们易溶于水
C.它们都是烹调调味品D.它们加酸都能放出二氧化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4.小明同学往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研究中和反应时,忘记了滴加酸碱指示剂.为了确认滴加的盐酸是否已经过量,从烧杯中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用某种试剂进行检验.下表是小明同学设计的实验方案;其中不正确的是(  )
实验方案使用的试剂判断的方法
A铁粉如果有气泡产生,表明盐酸已经过量
BpH试纸如果pH<7,表明盐酸已经过量
C无色酚酞试剂如果溶液变成不变色,表明盐酸已经过量
D紫色石蕊试剂如果溶液变成红色,表明盐酸已经过量
A.AB.BC.CD.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实验室开放日,我与小娜、小佳、小华、小丽等同学来到实验室,看到实验桌上摆放着四瓶无标签的试剂,分别是两瓶固体和两瓶液体,我们决定对“固体与液体”之间的反应进行一些探究.
(1)小娜同学从一瓶固体和一瓶液体中各取少量试剂于试管中进行混合,立即产生了一种无色气体,对气体是何物质,同学们进行了大胆的猜想,小佳同学的猜想可能是①二氧化碳;②氧气;.
(2)我想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小佳同学猜想①是正确的,实验设计如下: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证明该气体是二氧化碳

(3)小华想用如图给定的收集装置收集一瓶小佳同学猜想②中的气体,则气体由b(填a或b)端进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1.某兴趣小组探究分子的特性时做了以下四组实验.

【实验一】:已知:碱性溶液能使酚酞变红,而氨水呈碱性,打开盛装浓氨水的试剂瓶时能够闻到强烈刺激性气味.请回答实验中的有关问题:
(1)甲同学用小烧杯取约40mL蒸馏水,向其中滴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溶液的颜色无明显变化.
(2)如图1所示,取上述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氨水,观察溶液颜色变化是溶液变红.通过上述实验,得出的结论是氨水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3)将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烧杯C,向其中加入约5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如图2所示).观察几分钟,烧杯A、B发生现象分别是A中溶液变红、B中溶液不变色,这一现象说明氨分子在不断的运动,B烧杯的作用是对比.
【实验二】:乙同学将实验一进行改进(如图3所示)后进行有关分子性质的探究实验:在试管中的滤纸条上相间滴有无色酚酞溶液,试管口塞上一团蘸有浓氨水的棉花(由于棉花上的浓氨水而闻到有刺激性气味),试管中看到的现象是滤纸条上由试管口向试管底逐渐变红,此现象说明了: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实验三】如图5所示,丙同学在玻璃管两端分别放入蘸有浓氨水和浓盐酸的棉花团,发现C处产生的白烟较多.查阅相关资料可知:
已知①浓氨水能挥发出氨气,浓盐酸能会挥发出氯化氢气体,二者接触反应会产生白烟(即氯化铵固体);②由于分子质量小,所以化学上引入了分子的相对质量来表示分钟的质量,即相对分子质量.③氨气分子的相对质量是17,氯化氢分子的相对质量是36.5,由此可知,分子的运动速率与相对分子质量的关系是相对分子质量越小,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大.
【实验四】丁同学设计实验如图4所示,在一个玻璃杯中放入约50ml水,向水中放入一大块糖块,在容器外壁沿液面画一条水平线,当糖块消失后,液面比水平线低(“高”“低”“相平”),这一现象说明了分子间有间隔,同时还可以说明不同分子间的间隔不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8.过碳酸钠(Na2CO4)在洗涤、印染、纺织、造纸、医药卫生等领域有大量应用,某科学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并完成了如下实验.

【实验目的】测定过碳酸钠样品(含有的杂质不溶于水且不与酸反应)的纯度.
【实验原理】2Na2CO4+4HCl═4NaCl+2CO2↑+O2↑+2H2O
【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交流与讨论】
Ⅰ.甲同学认为测定产物中O2的体积即可测定样品的纯度.
(1)装置②的作用是:除去二氧化碳和氯化氢气体;(2)称取适量样品与足量浓盐酸充分反应后,收集到的氧气的体积为0.25L(已知该实验条件下氧气的密度为1.28g/L),则称取的样品质量应大于2.44g;
Ⅱ.乙同学认为测定产物中CO2的质量(即反应前后装置②的质量差)就可测定样品的纯度.但利用上述实验装置测得CO2的质量并计算样品的纯度,结果会偏高,你认为原因可能是ABC;(填序号)A.浓盐酸易挥发,产生的氯化氢气体被装置②吸收B.二氧化碳气体逸出时带出的水蒸气在装置②中冷凝而被吸收C.装置①、②内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被装置②吸收Ⅲ.丙同学提出了一种新方案,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称取样品12.5g,滴加足量浓盐酸至样品反应完全,再将烧瓶中所有的液体蒸发、结晶、烘干,称得氯化钠固体11.7g.则该样品的纯度为97.6%.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5.目前,有些中小学生喜欢使用涂改液,经实验证明涂改液中含有很多挥发性的有害物质,吸入后易引起慢性中毒而头晕、头痛,严重者还会抽搐、呼吸困难.在这种有害物质中含有一种叫二氯甲烷的物质,下面关于二氯甲烷
(CH2Cl2)组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它是由碳、氢、氯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②它是由氯气和甲烷组成的混合物
③它的分子中碳、氢、氯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1:2:2
④它是由多种原子构成的一种化合物.
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③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6.如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时常用的装置,根据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a的名称是酒精灯.
(2)写出实验室用B装置制取氧气的一个化学方程式2KMnO4$\frac{\underline{\;\;△\;\;}}{\;}$K2MnO4+MnO2+O2↑;用E装置收集氧气的适宜时刻是有均匀且连续气泡产生时;表明已经集满的现象是瓶口有气泡冒出.
(3)A装置也可用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写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CaCO3+2HCl=CaCl2+H2O+CO2↑,集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应该正放(填“正放”或“倒置”)在实验台上.
(4)硫化氢(H2S)气体是一种有臭鸡蛋气味的有毒气体,易溶于水且水溶液呈酸性.其实验室制取原理是FeS(固)+H2SO4=FeSO4+H2S↑.要制取该气体,应选择发生装置A,并选择装置H处理尾气防止污染空气.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