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你认为下列实验方案中,可行的是 ( )
A.有铁片、铜片、硝酸银溶液、稀盐酸四种物质。某学生要用下面三个实验证明铁、 铜、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① ② ③
B.向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表面滴加过量的稀盐酸,产生气泡,证明该固体完全变质
C.为了区分硫酸钾和氯化铵,取样后,分别加入熟石灰,混合、研磨,闻气味
D.在实验室中可用碳酸钠粉末和稀硫酸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
【答案】C
【解析】
A、①铜不能和盐酸反应,所以铜的金属活动性小于氢,②铁和硝酸银反应生成银和硝酸亚铁,所以铁的金属活动性大于银,③铜和硝酸银反应生成银和硝酸铜,所以铜的金属活动性大于银,通过这三个实验,不能比较铁和铜的金属活动性,不符合题意;
B、 向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表面滴加过量的稀盐酸,产生气泡,说明固体样品中含有碳酸钠,并不能说明该固体完全变质,不符合题意;
C、向硫酸钾和氯化铵中分别加入熟石灰,混合、研磨,闻气味,有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的是氯化铵,没有的是硫酸钾,符合题意;
D、碳酸钠粉末和稀硫酸反应速度太快,二氧化碳不易收集,在实验室中用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不符合题意。故选C。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图示中A-E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C为单质,ABDE为四种不同类别化合物,其中E为大理石的主要成分。图中“一”表示相连的两种物质之间可以发生反应,“→”表示物质间存在着相应的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
(1)物质E的化学式为_____。
(2)写出B物质的一种用途_____。
(3)反应A→C的基本反应类型为_____。
(4)B→A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实验小组用传感器研究等量水或NaOH溶液分别吸收CO2的效果,实验装置及测定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曲线①是CO2溶解和CO2与水反应的综合结果
B. 对比曲线①和②,可说明CO2能与NaOH反应
C. NaOH溶液吸收CO2的效果比水好
D. 若选用等量饱和石灰水进行实验,其曲线在①上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化学用语与所表述的意义相符的是( )
①2 Mg+2-----2个镁离子
②O2----2个氧原子
③2H2O------2个水分子
④----氮气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零
⑤氩气-----Ar2
A.③⑤B.③④C.①②D.①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某固体粉末可能含有碳酸钙、硫酸钠、氯化钡、硫酸铜中的一种或几种。为确定该固体粉末的成分,进行如下实验:
回答下列问题:
(1)反应I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色沉淀C是___________(填化学式)。
(3)原固体粉末一定含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1)根据化学方程式: , 推断 X 物质的化学式为________;
(2)下图是 A、B、C 三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请答下列问题:
①若 t℃时,20g水中最多溶解了10g A物质,则 t℃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_______;
②将接近饱和的C物质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取的一种方法是____________;
③从不纯的B物质(含少量的 A 物质)中提纯B物质应该采取__________的方法(填 “蒸发结晶”或“降温结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图中“”和“”分别代表不同元素的原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反应前后物质的种类发生了改变
B.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C.两种生成物的分子个数比为2:3
D.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均没有改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含有 MgSO4、Na2SO4、K2SO4、CuSO4、NaOH 、BaCl2中的一种或几种。某化学兴趣小组对这包白色粉末的成分展开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氯化钡溶液显中性。
步骤(1):取 13g 白色粉末,投入 50g 水中,搅拌,得到无色溶液。
步骤(2):向(1)所得溶液中加入 100g 足量的 Ba(NO3)2,得到白色沉淀,过滤得滤液质量 139.7g。
结合以上探究过程,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
A.白色粉末一定是纯净物
B.白色粉末中至少含 Na2SO4、K2SO4、NaOH 中的某一种或几种
C.白色粉末中至少含 Na2SO4和 K2SO4中的某一种
D.白色粉末中一定不含 CuSO4和 BaCl2,可能含有 NaOH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