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以下关于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铁与盐酸反应时,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
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
C.电解水时正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负极产生的少
D.白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烟雾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小试管中盛放着固体乙(足量),滴管中有液体甲,广口瓶中有少量饱和的澄清石灰水(试管底部浸没在澄清石灰水中)。当把甲溶液滴加到乙中,过一会儿可看到石灰水变浑浊了,U形管中的a液面降低、b液面升高了。请你根据以上现象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甲、乙可能分别是稀硫酸和碳酸钠
B.甲、乙有可能分别是水和硝酸铵
C.甲、乙可能分别是氧化钙和水
D.石灰水变浑浊,不可能是发生了物理变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以下四个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①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 B.②将镁片放入硝酸铜溶液中
C.③木炭在密闭的容器内燃烧 D.④电解水生成两种气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8分)(1)下图是不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的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a与c的溶解度曲线相交于P点。据图回答:
①P 点的含义是 。
②t 2℃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是 (填写物质序号)。
③t 2℃时30ga物质加入到50g水中不断搅拌,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
④将t1℃时a、b、c三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温度升高到t2℃时,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 (填写选项序号)。
A.c>a=b B.a=b>c C.a>b>c D.b>a>c
(2)根据下表回答:
OH- | NO3- | Cl- | SO42- | CO32- | |
H+ | 溶、挥 | 溶、挥 | 溶 | 溶、挥 | |
Na+ | 溶 | 溶 | 溶 | 溶 | 溶 |
Ca2+ | 微溶 | 溶 | 溶 | 微溶 | 不溶 |
Cu2+ | 不溶 | 溶 | 溶 | 溶 | 不溶 |
Ba2+ | 溶 | 溶 | 溶 | 不溶 | 不溶 |
Zn2+ | 不溶 | 溶 | 溶 | 溶 | 不溶 |
①BaCO3的溶解性 。从上表中找出一种不溶碱 (填化学式)。
②Zn(NO3)2、BaCl2两种溶液能不能发生反应? (填:能”或“不能”)
③利用上表写一个有氢氧化铜生成的复分解反应化学方程式: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在农业生产上,有时用溶质质量分数为10%~20%的食盐水来选种。现在配制20kg溶质质量分数为16%的食盐水,所需食盐的质量
A.2.0kg B.3.2kg C.4.0kg D.32k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硫酸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
B.浓硫酸露置于空气中,溶质质量分数会变小
C.打开盛浓盐酸的试剂瓶,瓶口会产生白雾
D.露置于空气中的固体氢氧化钠,其成分不会发生变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实验室中的试剂一般要密封保存,否则可能会与空气接触而变质。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发现一瓶未密闭的NaOH固体,对其成分提出以下假设,并完成了实验探究。
假设1:只含NaOH;
假设2:含NaOH和Na2CO3;
假设3:只含Na2CO3
(1)成分中可能含有Na2CO3的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回答) 。
(2)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盐酸,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说明假设2或假设3成立。
(3)进一步探究的过程如下:
①“操作1”的名称是 ,
②“固体A”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
③加入足量CaCl2溶液的作用是 。
④溶液B中滴加酚酞后,观察到 ,说明假设2成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物质的化学式、名称、俗名不完全对应的是
A.NaHCO3 碳酸氢钠 小苏打
B.CaO 氧化钙 熟石灰
C.Na2CO3 碳酸钠 纯碱
D.NaOH 氢氧化钠 烧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某饼干包装袋上的说明(部分)如下:
商品名称 | XX饼干 |
配料 | 小麦粉、白砂糖、精炼植物油、鲜鸡蛋、奶油、食盐、膨松剂、食用香精 |
规格 | 400g |
储藏方法 | 存放于阴凉干爽处,避免阳光直射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鲜鸡蛋、奶油中富含蛋白质
B.饼干配料中只有白砂糖属于糖类
C.从营养均衡的角度看,饼干中缺乏维生素类营养素
D.饼干配料中不含无机盐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