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1.某黑色固体A和液体B生成液体C和气体D,而A在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都没有发生改变,将红褐色固体粉末E加热后放在D物质里能剧烈燃烧,有大量的白烟F生成.试判断:A是:过氧化氢溶液、D是:氧气、F是:五氧化二磷.

分析 根据红褐色固体粉末E加热后放在D物质里能剧烈燃烧,有大量的白烟F生成,所以D具有助燃性,D是氧气,E是红磷,红磷和氧气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所以F是五氧化二磷,黑色固体A和液体B生成液体C和氧气,而A在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都没有发生改变,结合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药品和方法可知,A是二氧化锰,B是过氧化氢溶液,C是水,然后将推出的物质进行验证即可.

解答 解:红褐色固体粉末E加热后放在D物质里能剧烈燃烧,有大量的白烟F生成,所以D具有助燃性,D是氧气,E是红磷,红磷和氧气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所以F是五氧化二磷,黑色固体A和液体B生成液体C和氧气,而A在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都没有发生改变,结合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药品和方法可知,A是二氧化锰,B是过氧化氢溶液,C是水,经过验证,推导正确,所以A是过氧化氢溶液,D是氧气,F是五氧化二磷.
故答案为:过氧化氢溶液,氧气,五氧化二磷.

点评 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将题中有特征的物质推出,然后结合推出的物质和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剩余的物质,最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进行验证即可.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小明同学看到妈妈把买来的排水口洗净剂(主要成分:过碳酸钠、柠檬酸)洒在厨房排水口网状盖的底部,倒上温水后迅速冒出气泡.为了解其反应过程,他与学习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

【活动探究一】教师提供了一瓶过碳酸钠(Na2CO4),小组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1】无色溶液X中的溶质有哪些物质?
【猜想与假设】根据以上实验现象,无色溶液X中一定存在的溶质是H2O2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同学们对溶液X中还可能存在其它溶质,作出如下猜想:
①Na2CO3;②NaHCO3;③Na2CO3和 NaHCO3的混合物.
【查阅资料】
NaHCO3溶液Na2CO3溶液
加入稀盐酸现象Ⅰ产生气泡
加入饱和石灰水溶液变浑浊现象Ⅱ
加入CaCl2溶液无明显现象溶液变浑浊
加热溶液至沸腾,
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澄清石灰水无明显变化
【实验探究】为了确定溶液X还可能存在的其它溶质,设计如下方案,请你一起完成.
步骤现象结论与方程式
①取少量溶于水,加入过量C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该反应方程式:
CaCl2+Na2CO3═CaCO3↓+2NaCl.
②将上述反应后混合液过滤,取滤液
稀盐酸.
有气泡冒出证明猜想③成立.
【反思】实验步骤①中,氯化钙溶液过量的目的是除尽碳酸钠溶液,避免对碳酸氢钠溶液检验的干扰.
【活动探究二】
提出问题2:如何测量Na2CO3和NaHCO3的固体混合物中各成分的质量?
(1)为测量混合物中各成分的质量,小明设计了图1装置.通过称量B装置的质量变化来确定样品中各成分的质量.该装置气密性良好,稀硫酸与样品、进入装置B的CO2与NaOH均完全反应,操作无误.但多次发现,测定结果有偏差.造成偏差的原因有:①成的二氧化碳气体没有全部被氢氧化钠浓溶液吸收;②氢氧化钠浓溶液还吸收到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

(2)在老师的指导下小明重新设计了图2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小明取9.5g固体样品进行实验,实验完毕后测得B装置增重4.4g,则样品中各成分的质量分别为多少?(写出计算过程,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可能用到的相对分子质量:Na2CO3:106,NaHCO3:84,CO2:44)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某元素的化合价只有一种,它的氧化物的化学式为R2O3,则R的下列化合物中化学式正确的是(  )
A.R2Cl2B.R2(SO43C.RNO3D.R2(OH)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9.下列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
A.H2SO4B.KOHC.COD.KClO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6.用扇子一扇,燃着的蜡烛立即熄灭,其原因是(  )
A.供给的氧气减少B.供给氧气增加
C.蜡烛的着火点降低D.烛心温度低于着火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6.1989年,铝列为食品污染源之一,成人每日的铝摄入量应控制在4毫克以下.炸油条时,需加入化学式为KAl(SO42•12H2O[相对分子质量是474]的明矾作膨松剂.在1000克调好的炸油条的面中,含有明矾晶体2克.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人从油条中摄入的铝指的是A (填字母).
A.铝元素    B.铝单质    C.铝合金    D.只有明矾
(2)明矾中各元素的质量比K:Al:S:O:H=39:27:64:320:24.
(3)KAl(SO42•12H2O中铝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结果精确到O.1%).
(4)若每根油条用面30克,则每根油条中含铝元素几毫克(假设烹炸过程中铝不损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3.如图是实验室用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并验证其性质的实验,试根据题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图A中仪器a的下端要伸到液面下,原因是形成液封,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逸出; 装置C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H2O═H2CO3
(2)装置D中观察到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说明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能 (填能或不能)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3)实验室用装置E来收集二氧化碳时,二氧化碳应从c(填“c端”或“d端”)通入.
(4)实验室也可用图F装置制取二氧化碳,如果使用装置F制取氢气,若要停止实验,你的操作是关闭活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0.下列化肥中,属于复合肥料的是(  )
A.CO(NH22B.NH4NO3C.KNO3D.Ca(H2PO4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前后,总质量是否发生改变?是增加、减小还是不变?小刘、小李按下面的步骤进行探究:

(1)提出假设: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前后总质量不变.
(2)设计并进行实验:小刘设计实验装置和选用药品如A所示,小李设计实验装置和选用药品如B所示,他们在反应前后都进行了规范操作、准确的称量和细致的观察.
①实验结论:
小刘认为:在化学反应中,生成物的总质量与反应物的总质量等;
小李认为:在化学反应中,生成物总质量与反应物总质量不相等.
②你认为小刘的结论正确,导致另一个实验结论错误的原因是: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逸散到了空气中
③请从原子的角度分析你认为正确的结论的原因: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原子总个数不变,原子的质量不变
④使用上述实验装置,请你选择另外两种药品进行实验达到实验目的,这两种药品可以是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注:以上四种药品均不能再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