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造纸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有效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1)回收农田产生的秸秆作为造纸原料,可以减少焚烧秸秆带来的环境污染.秸秆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C6H1005)n],纤维素中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用最简整数比表示).
(2)造纸会产生大量含NaOH的碱性废水,需经处理呈中性后排放.若某造纸厂废水中NaOH的质量分数为1.6%,现有废硫酸9.8t(H2SO4的质量分数为20%),可以处理的废水质量是多少______?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某课外兴趣班同学用图甲实验装置进行如下实验。(试剂均足量,假设各步反应均完全,装置可重复使用,部分夹持装置已省略,组合装置气密性良好。)
(探究一)甲组同学利用A装置制备O2,并利用制得的O2验证B中的黑色粉末是否炭粉。
(1)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
(2)为完成此实验,除用装置A、B外,还需要C装置,该装置中应盛___________(填药品名称),该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
(探究二)乙组同学利用图甲装置改装成了图乙装置,A装置烧瓶内储存的气体可能是CO、CO2、CH4中的一种或几种,为确定烧瓶内气体的成分,乙组同学进行如下实验:
资料:CH4与CuO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一种金属单质、二氧化碳和水.
Ⅰ.装置B的玻璃管中盛入足量的CuO固体;
Ⅱ.将3.0g足量的NaOH浓溶液通过分液漏斗滴入烧瓶中,充分反应;
Ⅲ.按A→C→B→C→…的顺序连接成装置图乙,打开K1,从K1处通入氮气,再打开K2,加热B装置中足量的CuO固体,充分反应(反应前装置内空气已排尽);
Ⅳ.反应结束后,测得烧瓶中溶液的质量为3.1g,B装置中固体的质量减少了0.48g,第二个C装置的质量增加了0.18g.
(3)写出CH4与Cu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
(4)两个装置C中试剂应相同,第一个装置C中试剂的作用是________,通过数据分析,烧瓶中气体的成分是_______。
(探究三)丙组同学利用图甲装置改装成了图丙装置,实验时通入足量的CO,对“氧化铁和铜粉”混合物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究。
(5)玻璃管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该实验的一个明显缺陷是___________。
(6)最后该组同学还对玻璃管内剩余的固体按下图流程进行探究:
①有色溶液B中的溶质有__________(填化学式);固体X中铜的质量分数是___________。
②将2.8g铁加入100g稀盐酸中恰好完全反应,求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___________(写出计算过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请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图填空:
(1)图中仪器②的名称为__。
(2)实验室用B装置制取氧气时,仪器①的作用是___(写一点即可)。
(3)现有大理石、碳酸钠粉末、稀盐酸、稀硫酸,请选择合适的物质,用C装置制取CO2气体,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在反应过程中,使反应停止的操作是____。
(4)氨气(NH3)是一种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实验室常用加热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固体混合物的方法来制取,反应产物为氨气、水以及一种盐,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制取并收集氨气的装置组合是____,若用G装置收集氨气,气体应从__端导入(选填“a”或“b”)。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物质王国举行一场趣味篮球赛,某队由铁、二氧化碳、硫酸、氢氧化钙、氯化铜五名“队员”组成。比赛中,由氯化铜“队员”发球,“队员”间传接球,最后由D位置“队员”投篮进球完成一次有效进攻。场上“队员”位置及传球路线如图所示。
(1) 已知D位置上投篮的“队员”是个灭火“能手”,则该“队员”代表的物质是__________,那么C位置“队员”在农业生产中的“特长”是__________________;
(2) 写出连线②代表的物质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为实现“快速进攻”,氯化铜除传球给A位置“队员”外,还能直接传球给________“队员”(填物质名称),写出二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探究碱的化学性质时,完成了如下左图所示的两个实验。实验后,小明同学将废液倒入同一废液缸中,发现混合废液浑浊并显红色。请你完成下列问题:
(1)A实验中发生反应的现象为 。
(2)B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提出问题】废液中,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的物质可能是那些呢?
【作出猜想】猜想一:废液中,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的物质可能是氢氧化钠;
猜想二:废液中,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的物质还可能是 ;
猜想三:废液中,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的物质还可能是氢氧化钙;
【实验验证】同学们对可能含有的碱性物质进行确定,取一定量的废液过滤,向滤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根据反应现象得到了如上右图所示的图像。
【结论】分析图像数据得出,废液中使酚酞溶液变红的物质一定是 ,一定不是 。
【拓展提高】为了使以上废液实现安全排放,你的做法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若6.5g锌与100g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
(1)在100g稀硫酸中,溶质的化学式为______,其质量为___g,溶剂的化学式为____,其质量为_____g;
(2)完全反应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____g,其中溶质的化学式为______,其质量为____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9分)某化学小组利用如图所示装置(图中固定装置已略去)测定铜锌合金中锌的质量分数.
探究过程如下:
①连接实验装置并检查装置气密性.
②向装置Ⅰ中的锥形瓶加入2.0g的铜锌合金样品粉末,由注射器缓缓注入稀硫酸,待到锥形瓶中不再产生气体时,准确读取注射器内读数,减少10.5mL稀硫酸,同时立即夹紧弹簧夹,移出装置Ⅲ中的导管,准确读取量筒内水的体积为214.0mL.(注:样品中的杂质不参加反应)
③装置Ⅰ中剩余固体物质经过适当处理后,准确称量其质量1.4g.
④该小组的三位同学利用实验过程测得不同数据,计算铜锌合金样品中锌的质量分数.
甲同学利用装置Ⅰ中反应前后固体的质量进行计算;
乙同学利用装置Ⅰ中加入稀硫酸的量进行计算;
丙同学利用装置Ⅲ中量取水的体积进行计算,并查得:在标准状况下,氢气的密度为0.09g/L.
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Ⅰ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实验过程中须加入稀硫酸至不再产生气体,目的是 .
(2)步骤③中称量剩余固体之前的正确操作是 、洗涤、干燥.
(3)根据实验测定的数据,上述三位同学中 (填“甲”、“乙”或“丙”)同学无法进行计算样品中锌的质量分数.
(4)化学小组同学发现:按照丙同学的方案进行计算,致使实验结果出现较大偏差.以下因素可能造成偏差的有 (填标号).
A.移出装置Ⅲ时,导管内留存了一部分水
B.实验测量前,没有排除装置Ⅰ中的空气
C.数据处理时,未排除加入稀硫酸所占的体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中国志愿者王跃参加了人类首次模拟火星载人航天飞行试验。有探测资料表明,火星上存在丰富的镁资源。在元素周期表中,镁元素的某些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镁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B. 镁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为12
C. 镁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12
D. 镁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4.31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