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9.白云石粉是一种生产高级玻璃器皿、医药用瓶、光学玻璃的原料,某化学兴趣小组对白云石粉极其好奇,决定对其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白云石属于碳酸盐矿物,白云石粉主要成分的化学式可表示为:xMgCO3•yCaCO3.( 杂质是二氧化硅,其不溶于水,也不与盐酸反应,受热不分解)
一.定性探究:白云石粉的成分和性质

【实验分析】
(1)过滤操作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玻璃棒、烧杯、漏斗.
(2)由步骤①②的现象可得出白云石粉中一定含有的离子是CO32-(填离子符号).
(3)步骤③生成氢氧化镁的化学方程式是MgCl2+2NaOH═Mg(OH)2↓+2NaCl.步骤④的反应现象是产生白色沉淀.
【结论】综合上述实验现象可初步证明白云石由碳酸钙、碳酸镁组成.
[实验质疑】小组同学经过讨论认为:因氢氧化钙微溶于水,导致沉淀B中除了氢氧化镁之外应该还混有氢氧化钙,对定量测定白云石粉的组成干扰较大,在老师的指导下该兴趣小组采用热分解法进行定量探究.
二.定量探究:白云石的组成
[查阅资料】碳酸钙开始分解的温度为898℃,1000℃时完全分解生成生石灰和二氧化碳气体;碳酸钙与碳酸镁的化学性质相似;碳酸镁开始分解的温度为540℃,700℃时完全分解.
【实验设计】为测定白云石中的含钙量及x:y的值,该兴趣小组设计了如下装置并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①组装仪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②准确称取15.0g 白云石粉末放在A装置中,打开弹簧夹,鼓入一段时间氮气,称量B、C、D装置的质量;③关闭弹簧夹,打开控温电加热器,缓缓调升温度至700℃,持续加热至固体质量不变;④打开弹簧夹,缓缓鼓入一段时间氮气,准确称量B、C、D装置的质量;⑤关闭弹簧夹,调升温度至1000℃,持续加热至固体质量不变,打开弹簧夹,缓缓鼓入一段时间氮气,准确称量B、C、D装置的质量.
实验数据记录如表:
 B中溶液质量/gC中溶液质量/gD中溶液质量/g
反应前50.0100.050.0
700℃50.0102.150.1
1000℃50.0106.350.3
【实验分析和数据处理】
(4)装置D的作用是吸收氮气带出的水蒸气,防止测得二氧化碳的质量偏小;
(5)持续加热至固体质量不变后缓缓鼓入一段时间氮气的目的是使残留在装置内的二氧化碳气体全部被C装置吸收.
(6)计算白云石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7)设计实验证明白云石粉已完全分解的实验方法是取少量反应后固体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无气泡产生,说明完全分解(写出实验方法、现象、结论)
(8)白云石(xMgCO3•yCaCO3)中的 x:y=1:2(最简整数比),若加热前没有鼓入一段时间的氮气,将会导致x:y的值偏大(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分析 (1)过滤操作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玻璃棒、烧杯和漏斗;
(2)碳酸根离子能和氢离子结合成水和二氧化碳;
(3)步骤③中,氯化镁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氢氧化镁和氯化钠;
氯化钙能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和氯化钠;
(4)装置D的作用是吸收氮气带出的水蒸气,防止测得二氧化碳的质量偏小;
(5)持续加热至固体质量不变后缓缓鼓入一段时间氮气的目的是使残留在装置内的二氧化碳气体全部被C装置吸收;
(6)根据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可以计算碳酸钙的质量,进一步可以计算白云石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
(7)设计实验证明白云石粉已完全分解的实验方法是:取少量反应后固体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无气泡产生,说明完全分解;
(8)根据碳酸镁和碳酸钙的质量可以计算白云石(xMgCO3•yCaCO3)中的 x:y的值.

解答 解:(1)过滤操作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玻璃棒、烧杯、漏斗.
故填:漏斗.
(2)碳酸根离子能和氢离子结合成水和二氧化碳,因此由步骤①②的现象可得出白云石粉中一定含有的离子是CO32-
故填:CO32-
(3)步骤③中,氯化镁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氢氧化镁和氯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gCl2+2NaOH═Mg(OH)2↓+2NaCl;
氯化钙能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和氯化钠,实验现象是产生白色沉淀.
故填:MgCl2+2NaOH═Mg(OH)2↓+2NaCl;产生白色沉淀.
(4)装置D的作用是吸收氮气带出的水蒸气,防止测得二氧化碳的质量偏小.
故填:吸收氮气带出的水蒸气,防止测得二氧化碳的质量偏小.
(5)持续加热至固体质量不变后缓缓鼓入一段时间氮气的目的是使残留在装置内的二氧化碳气体全部被C装置吸收.
故填:使残留在装置内的二氧化碳气体全部被C装置吸收.
(6)设碳酸钙的质量为x,

 B中溶液质量/gC中溶液质量/gD中溶液质量/g
反应前50.0100.050.0
700℃50.0102.150.1
1000℃50.0106.350.3
碳酸镁的分解产生的二氧化碳应该102.1g+50.1g-100.0g-50.0g(很多人会认为只计算C,其实忽略了气体从C出来带出了C中的水分,所以需要两者都要考虑,计算碳酸钙分解产生二氧化碳也是如此)=2.2g.
碳酸钙分解产生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106.3g+50.3g-102.1g-50.1g=4.4g
碳酸钙分解生成二氧化碳质量是4.4g,
CaCO3$\frac{\underline{\;高温\;}}{\;}$CaO+CO2↑,
100            44
x              4.4g
$\frac{100}{x}$=$\frac{44}{4.4g}$,
x=10g,
10g碳酸钙中钙元素质量为:10g×$\frac{40}{100}$×100%=4g,
白云石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为:$\frac{4g}{15.0g}$×100%=26.7%,
答:白云石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6.7%.
(7)实验证明白云石粉已完全分解的实验方法是:取少量反应后固体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无气泡产生,说明完全分解.
故填:取少量反应后固体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无气泡产生,说明完全分解.
(8)设碳酸镁质量为y,
碳酸镁的分解产生的二氧化碳应该102.1g+50.1g-100.0g-50.0g(很多人会认为只计算C,其实忽略了气体从C出来带出了C中的水分,所以需要两者都要考虑,计算碳酸钙分解产生二氧化碳也是如此)=2.2g.
碳酸钙分解产生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106.3g+50.3g-102.1g-50.1g=4.4g
碳酸镁分解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是2.2g,
MgCO3$\frac{\underline{\;高温\;}}{\;}$MgO+CO2↑,
84               44
y               2.2g
$\frac{84}{y}$=$\frac{44}{2.2g}$,
y=4.2g,
根据题意有:$\frac{84x}{100y}$=$\frac{4.2g}{10g}$,
$\frac{x}{y}$=$\frac{1}{2}$,
若加热前没有鼓入一段时间的氮气,由于装置内空气中二氧化碳被C装置吸收,所以导致相当于碳酸镁分解产生的二氧化碳增多,从而会导致x:y的值偏大.
故填:1:2;偏大.

点评 合理设计实验,科学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前提,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为学好化学知识奠定基础.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9.用适当的化学用语填空.
(1)两个氟原子2F; 
(2)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粒子H2O
(3)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和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Al2O3
(4)标出氯酸钾中氯元素的化合价K$\stackrel{+5}{Cl}$O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0.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碱性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滴入酚酞试液后变红的溶液一定呈碱性
B.硫酸和硝酸均为酸,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则锌也能与稀硝酸反应生成氢气
C.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所以纯净物一定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
D.溶液中有晶体析出,其溶质质量减小,所以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减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7.实验室常用二氧化锰与浓盐酸来制备氯气,反应原理为:
MnO2+4HCl(浓)$\frac{\underline{\;\;△\;\;}}{\;}$MnCl2+Cl2↑+2H2O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

【查阅资料】
①氯气是黄绿色且有毒的气体,难溶于饱和食盐水.
氯气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次氯酸钠(NaClO)和水.
②常温常压下,氢气的密度为0.09g/L.
【回答问题】
(1)装置B的作用为除去氯气中混有的氯化氢气体.
(2)根据装置C判断:氯气的密度比空气大(填“大”或“小”).
(3)装置D的作用为Cl2+2NaOH═NaCl+NaClO+H2O(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发现问题】
制备过程中,因盐酸浓度下降导致反应停止.某化学小组同学为测定装置A中反应后残余液中HCl的质量分数,提出两套测定方案如图2所示.

(4)方案 I中操作m的名称为干燥(或烘干).通过称量生成沉淀的质量,计算出残余液中HCl的质量分数,此测定方案是不可行(填“可行”或“不可行”)的,原因是残余液中的MnCl2也能与AgNO3溶液反应生成沉淀,造成测量值偏大.
(5)方案 II利用图3装置(固定仪器的装置已略)进行测定.
①实验过程中观察到锌粒表面有气泡产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Zn+2HCl=ZnCl2+H2↑.
②当装置恢复至常温时,测得反应生成气体的体积为183.5mL.
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残余液中HCl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反思讨论】
(6)为了保证方案 II测定结果的准确性,正确操作是:倾斜Y形管,B(填标号).
A.将残余溶液转移到锌粒中     B.将锌粒转移到残余溶液中
(7)Y形管内空气对气体体积的测量没有(填“有”或“没有”)影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4.某班化学实验课进行酸碱盐的性质实验.
自制酸碱指示剂
(1)取少量紫包菜和白菜叶剪碎后分别在研钵中捣烂,加入酒精溶液浸泡;用纱布将浸泡出的汁液滤出,观察到紫包菜汁液为紫色,白菜汁液为无色.分别装好待用.
(2)取四支试管分别用NaOH溶液和稀盐酸进行实验,观察到现象如图.
记录如下:
NaOH溶液稀盐酸
紫包菜汁液①绿色②红色
白菜汁液③无色④淡黄色
你认为两种汁液中,更适合做酸碱指示剂的是紫包菜汁液.
(3)再用苹果汁进行相同实验,紫包菜汁液变红色,白菜汁液变淡黄色.则苹果汁溶液显酸性.
探究碱和盐的性质
第一组学生进行CuSO4、NaOH溶液的反应,观察到的现象是有蓝色絮状沉淀生成,溶液颜色变浅;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SO4+2NaOH=Na2SO4+Cu(OH)2↓.
第二组学生进行BaCl2、Na2CO3溶液的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BaCl2+Na2CO3═BaCO3↓+2NaCl.
废液再探究
结束后,两组同学将全部的废液集中倒进一个废液缸中.兴趣小组同学对废液进行过滤,得到无色滤液.
【提出问题】
滤液中含有什么溶质?
【做出猜想】
滤液中一定含有NaCl,还可能含有BaCl2、NaOH、Na2CO3、Na2SO4中的一种或几种.
【实验探究】
(1)取少量滤液加入试管中,滴加紫包菜汁液,溶液显绿色.
(2)继续加入足量的稀硫酸,溶液变成红色,无气泡和沉淀产生,则滤液中一定没有Na2CO3、BaCl2.根据(1)(2)判断滤液中一定含有NaOH.
(3)为最终确定该滤液的组成,还需补充的实验是:另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BaCl2溶液,观察到白色沉淀.
【实验结论】该无色滤液的组成为NaCl、NaOH、Na2SO4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4.下列净化水的措施中,能将硬水转化为软水的是(  )
A.蒸馏B.过滤C.吸附D.沉淀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盛放下列药品的试剂瓶,如果忘了盖瓶塞一段时间,药品不会发生变质,质量也不会发生改变的是(  )
A.氧化钙B.碳酸钙C.酒精D.浓盐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8.一定条件下,CO与MgSO4反应会生成三种氧化物,其中气体氧化物是什么呢?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
(1)草酸钙(CaC2O4)受热易分解,生成碳酸钙和一氧化碳.
(2)SO2、CO2均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SO2能使品红溶液褪色,能与高锰酸钾溶液反应,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实验探究】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请回答:

(1)仪器a的名称是铁架台.
(2)实验开始时A、B装置中酒精灯与酒精喷灯的点燃顺序为①.
①先点燃A中的酒精灯,一段时间后,再点燃B中的酒精喷灯
②先点燃B中的酒精喷灯,一段时间后,再点燃A中的酒精灯
(3)实验时观察到装置C中红色褪去,说明装置B中有SO2气体生成.
【问题讨论】
小梅根据D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得出装置B中有CO2生成;小云认为在装置C、D间增加E、F装置方可证明有CO2生成,她改进的理由是无法判断装置C是否将SO2完全吸收,其中F装置的作用是检验SO2是否完全反应,实验经过改进后,最终验证了有CO2生成.装置B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MgSO4+CO$\frac{\underline{\;高温\;}}{\;}$MgO+SO2+CO2
【实验反思】
小云对实验改进后,还发现该装置的一个明显不足之处是未对尾气CO进行处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9.置于空气中,下列物质总质量不会增加的是(  )
A.生石灰B.食盐C.石灰水D.浓硫酸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