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分)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问题
说明:丙图中的花均为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纸花。
(1)图甲实验中通常在烧瓶中加入沸石的目的是
(2)图乙实验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由该实验得出的主要结论是 。
(3)图丙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该实验中(Ⅱ)实验的实验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探究实验展示了化学的无穷魅力。以下是某兴趣小组的探究过程:
提出问题:小亮想探究分子的运动速率与相对分子质量的关系。
假设猜想:①分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运动速率越快;②分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越小,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查阅资料:已知浓氨水能挥发出氨气,浓盐酸能挥发出氯化氢气体,二者接触反应会产生白烟(即氯化铵固体)。
设计实验:如图所示,在玻璃管两端分别放入蘸有浓氨水和浓盐酸的棉花团。
实验现象:C处产生的白烟较多。
解释与结论:(1)氨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氯化氢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由此可知,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的速率越 (填“快”或“慢”)。
(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拓展探究:完成上述实验后,小静还想研究分子运动速率与温度的关系。他将等量的品红分别滴入到等量的热水和冷水中,其实验现象如下所示.
实验过程 | 冷水 | 热水 |
开始 | 红色扩散较慢 | 红色扩散较快 |
长久放置 | 最终均成为红色、均匀、透明的液体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经常使用的煤、石油、天然气常称为 燃料.
(2)天然水中含有许多杂质,可利用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方法净化,其中净化程度最高的方法是 ;硬水给生活和生产带来很多麻烦,生活中可用 来区分硬水和软水.
(3)小苏打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其反应方程式为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硬水中含较多的Ca2+、Mg2+,常用 区分硬水和软水;“84”消毒液的有效成分NaClO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 ;Cl2常作自来水消毒剂,其实验室制法为:MnO2+4HCl(浓) △ X+Cl2↑+2H2O,X的化学式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问答题
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洛阳牡丹天下闻名.牡丹花开时满城飘香,试从分子角度解释这是为什么?
(2)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相差很大的原因是什么?
(3)日常生活中,房屋着火时用水来灭火,这利用的灭火原理主要是什么?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问答题
实验操作考试中为了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实验室提供了以下药品和仪器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药品]①石灰石 ②稀硫酸 ③二氧化锰 ④高锰酸钾 ⑤稀盐酸 ⑥过氧化氢溶液
[装置]
(1)小英同学选择A装置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她选择E装置收集氧气, 如果a与b相连,c端排出的物质主要是
(2)小东的实验是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则他选择的药品是 (填序号),用C装置收集二氧化碳,证明二氧化碳已收集满的方法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问答题
氧气性质比较活泼,能支持燃烧。
(1)写出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2)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时,铁丝绕成螺旋状的目的是什么?
(3)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浓度或接触面积等因素有关,任举一例加以说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问答题
我国是世界上水资源短缺的国家之一.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水污染日趋严重,导致很多淡水资源失去可利用价值.请回答:
(1)造成水污染的原因有哪些?(答两点即可)
(2)生活中如何节约用水?(答一点即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探究题
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1)萌萌是个爱劳动的孩子,平时自己的衣物总是自己清洗,她发现用湿手取少量洗衣粉时感觉到手发烫,原因是洗衣粉溶于水 (填“放热”或“吸热“)。生活用水在净化过程中常用 吸附色素和异味,一般可以通过 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2)我们在实验室通常用酒精灯给物质加热,其燃烧的燃料是乙醇,俗名酒精,酒精是一种清洁能源,它属于 (选填“纯净物” 或“ 混合物)”,是 (选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酒精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3)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它的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1/20,与较粗的大气颗粒物相比,PM2.5粒径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易引发包括哮喘、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病等方面的疾病.抽空多去野(如森林或海边)外走一走,那里的PM2.5值很低.
①PM2.5其实就是我国计入空气首要污染物的 (填字母序号);
A.氮氧化物 | B.二氧化硫 | C.一氧化碳 | D.可吸入颗粒物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