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实验探究](1)根据酚酞与碱性溶液会变红,盐酸消耗氢氧化钠,碱性消失,利用此知识解决问题;
(2)根据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利用题中信息分析解答;
(3)利用题中信息分析解答;
[提出问题]
(4)根据几种反应的生成物考虑;
[继续探究]根据猜想二中有氯化氢,呈酸性解答;
[反思与评价]分析化学反应后所得物质成分时,除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考虑反应物是否有剩余;
解答 解:
[实验探究](1)酚酞与碱性溶液能使酚酞变红,滴加稀盐酸,盐酸和氢氧化钠,生成物为氯化钠和水,氢氧根已经被完全中和,红色消失,故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是: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2)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将两个实验所得的澄清溶液倒入同一个洁净的废液缸中,观察到溶液中有气泡产生,说明实验一废液中有盐酸剩余,则实验一废液中的溶质是氯化钠、氯化氢(NaCl HCl);
(3)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将两个实验所得的澄清溶液倒入同一个洁净的废液缸中,观察到溶液中有气泡产生,说明实验二废液中有碳酸钠,实验二废液中的溶质是氢氧化钠、碳酸钠(NaOH Na2CO3);
[提出问题]
(4)碳酸钠与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Na2CO3+2HCl═2NaCl+H2O+CO2↑),根据现象可知实验一废液中的溶质是NaCl HCl,实验二废液中的溶质是NaOH Na2CO3,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在溶液中不能共存,碳酸钙不溶于水,所以废液中一定没有氢氧化钙,也不能有碳酸钙,也就不可能和盐酸生成氯化钙,溶质不可能有氯化钙,故猜想三是错误的;
根据猜想二中有氯化氢,呈酸性,
[继续探究]为了证明废液由溶质的成分,取样,加入紫色石蕊溶液,如果紫色溶液变成红色,说明溶液呈酸性,猜想二正确;
[反思与评价]在分析化学反应后所得物质的成分时,除了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考虑反应物是否有剩余,各溶质之间能否共存(是否反应),溶液的酸碱性.
答案:
(1)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2)氯化钠、氯化氢(NaCl HCl)
(3)氢氧化钠、碳酸钠(NaOH Na2CO3)
(4)碳酸钠与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Na2CO3+2HCl═2NaCl+H2O+CO2↑),根据现象可知实验一废液中的溶质是NaCl HCl,实验二废液中的溶质是NaOH Na2CO3,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在溶液中不能共存,碳酸钙不溶于水,所以废液中一定没有氢氧化钙,也不能有碳酸钙,也就不可能和盐酸生成氯化钙,溶质不可能有氯化钙
(5)紫色石蕊溶液
(6)紫色溶液变成红色
(7)各溶质之间能否共存(是否反应),溶液的酸碱性
点评 通过回答本题知道了在分析化学反应后所得物质的成分时,除了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考虑反应物是否有剩余.鉴别碳酸钠和氢氧化钠时不能直接用酚酞试液,由于碳酸钠也显碱性.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丙可能是单质 | |
B. | 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 |
C. | 该反应中甲乙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14:3 | |
D. | 丁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取少量D中固体,加水充分溶解,过滤 ①取滤液,滴加几滴无色酚酞试液 ②向滤出的固体中滴加足量的稀盐酸 | ①溶液变为红色 ②固体表面有气泡冒出 | 猜想Ⅱ成立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2g氢气与18g氧气反应,根据质量守恒推出生成的水的质量为20g | |
B. | 丙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根据元素守恒推出丙烷由碳、氢、氧元素组成 | |
C. | 100mL36%的浓盐酸用300 mL水稀释,根据溶质守恒推出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9% | |
D. | 相同分子数的CO和O2混合,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根据原子守恒推出反应后气体中C、O原子数比为1:3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实验编号 | 选用金属 (均取2g) | 盐酸质量分数(均取50mL) | 每分钟产生氢气的体积/mL | |||||
0~1min | 1~2min | 2~3min | 3~4min | 4~5min | 前5min共收集气体 | |||
Ⅰ | 锌片 | 10% | 2.9 | 16.9 | 11.9 | 9.2 | 7.6 | 47.6 |
Ⅱ | 锌片 | 5% | 1.6 | 8.4 | 5.9 | 4.8 | 3.7 | 24.4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