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5.将15g锌和铜的混合物与100g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生成氢气0.4g,求:
(1)混合物中锌的质量是多少?
(2)稀硫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2)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分析 根据铜和锌的性质可知,加入稀硫酸时,只有锌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由生成氢气的质量,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列式计算出参加反应锌的质量、硫酸中溶质的质量以及生成的硫酸锌的质量,进而计算出所用的100g稀硫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以及所的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解答 解:设样品中锌的质量为x,100g稀硫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y,生成硫酸锌的质量为z
Zn+H2SO4═ZnSO4+H2↑  
65    98         161      2
x      y            z      0.4g
$\frac{65}{x}=\frac{98}{y}=\frac{161}{z}=\frac{2}{0.4g}$
x=13g   y=19.6g  z=32.2g
所用的100g稀硫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frac{19.6g}{100g}$×100%=19.6%.
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frac{32.2g}{13g+100g-0.4g}×100%$≈28.6%
答:(1)混合物中锌的质量是13g;
(2)所用的100g稀硫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19.6%;
(3)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8.6%.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化学方程式与溶质质量分数的综合计算即可正确解答本题,解题时要注意解题的规范性.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5.人们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均与化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1)苹果、樱桃等水果可以为人体提供维生素C以预防坏血病.
(2)有一种面料叫“冰蚕丝”的衣服,其主要成分为合成纤维.用化学方法鉴别“冰蚕丝”和天然蚕丝:灼烧闻气味,有烧焦羽毛气味的为天然纤维.
(3)甲醛(CH2O)是一种有机物(填“有机物”或“无机物”),有剧毒且能致癌.用含有甲醛的材料装修房子,人进入后会闻到特殊气味,这主要与甲醛分子不断的运动扩散到空气中有密切关系.因此,新装修的房子最好通风透气一段时间后再入住.
(4)如图中物品使用的主要材料是合成橡胶(或合成材料或有机高分子材料).
(5)下列从网络搜取的信息正确的是②③:
①为了提高粮食产量,应大量使用农药、化肥; 
②塑料薄膜可用于大棚蔬菜,同时也会造成“白色污染”;
③对人体有益的钙、镁、铁、锌等元素应适量.
由此你对化学物质的看法是要科学合理的使用化学物质(写一条,合理即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6.煤能源是我国现阶段主要能源之一,但煤燃烧排放的SO2会污染环境.某发电厂采用“亚硫酸钠循环法”吸收SO2,其基本过程是:用NaOH溶液在低温下吸收烟气中的SO2,得到Na2SO3;将生成的Na2SO3溶液继续吸收SO2,得到NaHSO3;将生成的NaHSO3吸收液加热再生,回收释放出的纯SO2气体,并将得到的Na2SO3返回吸收系统.
(1)SO2遇雨水会形成酸雨.
(2)写出下列过程的化学方程式:
①NaOH溶液吸收SO2:2NaOH+SO2═Na2SO3+H2O;②NaHSO3吸收液加热再生:2NaHSO3$\frac{\underline{\;\;△\;\;}}{\;}$Na2SO3+SO2↑+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推断题

13.用微粒的观点解释下列事实.
(1)碘固体(I2)和碘蒸气都能使淀粉变蓝碘固体和碘蒸气都是由碘分子构成的,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
(2)等质量的碘固体和碘蒸气比较,碘蒸气的体积远大于碘固体等质量的碘固体和碘蒸气,含有的碘分子个数相等,碘蒸气中碘分子之间的间隔远远大于碘固体中碘分子之间的间隔,所以质量相等时,碘蒸气的体积远大于碘固体;
(3)空气是一种混合物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多种物质的分子;
(4)取一个透明的玻璃杯,先倒入半杯水,再放入一大块冰糖,立即在玻璃杯外壁液面位置做上记号,冰糖完全溶解后液面低于记号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在不断运动,糖分子和水分子运动到彼此的间隔中去了,使液面下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推断题

20.A~E是初中常见的物质:氢氧化钠、盐酸、氢氧化钙、碳酸钠、二氧化碳中的某一种.A可用于金属表面除锈,B可用来改良酸性土壤,固体C在空气中易潮解.它们相互间发生反应或转化的关系如图所示(“-”表面两种物质间能发生反应,“→”表示两种物质间的转化关系).
(1)A、C的化学式分别为HCl、NaOH;D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一种用途是灭火;
(2)E→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2HCl═2NaCl+H2O+CO2↑;C与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0.向试管中放入几小块镁片,把试管固定在盛有饱和石灰水(25℃)的烧杯中,再向试管中滴入约5mL盐酸,如右图所示.请回答:
(1)实验中观察到的明显现象有:①剧烈反应,有气泡产生;
②镁条逐渐溶解;③烧杯内石灰水变浑浊.
(2)反应方程式为Mg+2HCl=MgCl2+H2
(3)产生上述现象③的原因是:该反应放热,而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从而氢氧化钙会析出一部分,析出即是有沉淀的产生,所以烧杯内石灰水会变浑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7.逻辑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以下推理正确的是(  )
A.铝比铁活泼,所以铝制品在空气中更易腐蚀
B.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所以浓硫酸也具有挥发性
C.CO和CO2的分子构成不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不同
D.溶液具有均一和稳定性,所以均一、稳定的物质一定是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将含有CO、CO2、N2、H2的混合气体依次通过炽热的焦炭、澄清的石灰水、灼热的氧化铜,最后经过无水氯化钙干燥(假设每一步都完全反应),最后得到的气体是CO2、N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下列分别盛有不同物质的容器中,所盛物质分类不正确的是(  )
A.     
单质
B.
混合物
C.    
氧化物
D.
化合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